西宁、海东在青海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70%,省内首位度极高。西宁—海东都市圈是兰西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省落实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
一、正确认识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方案,成为新时期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样板和全球关注的焦点。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大幅拓展,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六大经济走廊基本成形。兰西城市群是丝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西宁—海东都市圈是兰西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向中国西藏自治区,联通尼泊尔、不丹、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陆上通道的重要节点。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有利于青海经济发展,解决我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发展失衡问题,有利于夯实我国西部生态屏障基础。此外,考虑到印度等南亚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分享周边邻国的发展机遇,而且还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与周边国家联合打造命运共同体,其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战略价值。也就是说,充分发挥西宁—海东都市圈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不仅是完成中央赋予青海重要任务之必须,也是突破青海现有发展瓶颈,实现开放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制定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步骤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目标远大,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借鉴德国大柏林城市群、法国大巴黎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经验,笔者建议分三个阶段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工作:第一阶段,海东全面接轨西宁阶段(2018-2020年)。西宁具有较高的首位度、集中度、贡献度。西宁是青海省省会,海东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西宁优质资源要素汇集,而海东人口较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资源和平台有限,在第一阶段,应该着力推进海东与西宁的对接,以交通、产业、生态、教育四个领域为重点,通过承接西宁的产业、人口、服务的迁入,缩小海东与西宁发展差距,完成海东与西宁的同城化,共筑青海东部经济区。第二阶段,强化海东对外合作阶段(2021-2025)。借鉴广东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海东位于西宁对东、对外联系通道的有利区位,争取国务院重点支持,在海东设立类似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特区,清除影响对外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壁垒,大规模引进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乃至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人才、技术,大幅缩小西宁—海东都市圈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异。第三阶段,自主创新发展阶段(2026-2035年)。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西宁—海东都市圈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前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和财富,充分挖掘具有本地高海拔地域特色、青海特点的优势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系统,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西宁—海东都市圈打造为我国西部地区科创示范区之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紧推动西宁海东一体化阶段性重点工作
“十三五”是夯实西宁海东一体化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速度,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重点解决海东与西宁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按照“全域化统筹、功能区带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融合”的思路,科学谋划西宁—海东都市圈顶层设计,制定系统的西宁海东一体化方案。二是加快提升产业协作发展水平。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的地域专业化和区域合作水平,促进西宁海东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议海东以物流、光伏设备制造、汽车发动机制造、电子信息、储能材料及组件、高原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协力推进园区共建,通过合作招商,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能级。三是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合作共建,重点推进交通、通信的同城化。要加快推进连接西宁、海东的快捷道路体系建设,提高快速通达和综合运输能力,探索建设西宁、海东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和公交专用通道。在通信方面,要尽早促成两市区号的统一,努力推动两市通讯并网升级,构建统一信息网络平台。此外,还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一批两市共享的能源、水利工程,加大水、电、气、暖等统筹协调规划能力,增强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努力使海东市民尽早享受到省会城市的公共服务待遇,加快西宁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海东的延伸覆盖,加强两市在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快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为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资源支撑。引导两市资金、人才有序流动,推动土地、环境等的优化配置,积极为海东发展聚集更多资源、争取更好政策、创造更优环境。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