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平台开户 >> 城市推荐 >> 推荐阅读 >> 杭州研究 >> 内容阅读
杭州市滨江新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来源:《杭州研究》 添加日期:11年11月30日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性高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1985年7月,由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与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中国创办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8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创办了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实现了“一次创业”阶段“要素空间积聚”到“主导产业强化”的发展目标,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区在发展中面临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商务成本大幅提升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新区已处于由“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杭州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也面临同样的系列问题。

       一、滨江区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一)滨江区城市概况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滨江区地处钱塘江南岸,位于杭州市区南部,西北与西湖隔江相望,东南与萧绍平原接壤,距杭州市中心约7公里;境内地势平坦,除回龙山、冠山、紫红岭等少量低山丘陵外,均为钱塘江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土平原,境内有新浦河、西永久河、东永久河、小砾山白马湖输水河、十甲河等5条主灌河道。滨江区于199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始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2002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对高新、滨江两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体制调整后,区域规划总面积为85.64平方公里,由江北、江南和下沙3个区块组成。江南区块位于钱塘江南岸,是滨江区的行政区域,沿钱塘江而建,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辖西兴、长河、浦沿3个街道,有23个社区、15个行政村。2008年末,滨江区常住人口27万余人,户籍14万多人,来杭创业者及流动人口近13万人,人口从建区时的不足10万增长到目前的27万,建区后的人口持续增长,促进了滨江地位的显著提升。城市空间特征以浙赣线为标志,把滨江划为南北两部分—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和滨江新城。

       滨江新城位于滨江区北部,区域规划面积37.7平方公里,新城依钱塘江而建,东起滨江萧山区界,南至浙赣铁路—浦沿路,西北至钱塘江。在功能布局上,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以研发型为特征,紧紧依靠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开发,把新城建设与城市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滨江新城以构建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理念,整合高新科技产业资源,将高新科技应用于城市建设、管理及人居生活中,从而构建集居住、商务、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宜业新城区,并以此实现“滨江新城”与其它9大新城的错位与互补发展。滨江新城围绕“四纵一横”,发展“四大经济”的总体框架,充分利用“四纵一横”独有的“稀缺的滨水景观+现代化的轨道交通”条件,发展基于高新特色的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经济、地铁经济、现代服务经济等“四大经济”;“四纵”即自东向西跨江而建的钱江一桥、三桥、四桥,以及筹建中的钱江七桥;“一横”即北至闻涛路沿江景观带,南至江南大道周边的景观条件优美、完善的城市带。

       南部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北至彩虹大道,西至浦沿路,东南接萧山界。白马湖地块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厚的人文底蕴、成熟的生态农业和观光产业雏形,规划设计2年形成框架、4年初具规模、6年基本建成;通过6年的开发建设,今后将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郊游野趣为一体的新区块。与此同时,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依托中国美院,未来将成为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最大平台,力争把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休闲度假区、杭州城市美学建筑美学示范区、杭州和谐创业示范区,成为一座“宜业、宜居、宜游、宜文”的综合性生态文化创意城,其中SOHO成为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建成后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将成为世界级“创意产业化的最佳实践区、国际创意空港的创意家园和创意生活品质体验之城”,逐步形成“一核”“二业”“三带”“四种生活区”“五园”的空间格局。“一核”:冠山城市核;“二业”: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三带”:紧缩城市带、田园城市带、山水城市带;“四种生活区”:生态示范特色居住区、农居改造特色居住区、高端生态特色居住区、新建特色居住区;“五园”:设计公园、文化创意公园、动漫公园、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公园、大地生态产业公园。

       (二)滨江区城市的空间特征

       一般来说,自由发展的城市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地价的杠杆作用下,各种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地租支付能力,不断选择最佳“生存”地域,从而推动功能区分布的变化。生产、商业、居住是城市最主要的3大活动,而由此形成的3大功能区则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城市的空间结构是由交通线路形成的网络和功能区组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行政、历史、自然等因素,人口空间的变动则受政策、经济、住房、交通和旧城改造及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随着滨江区高新技术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城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建成区空间的快速扩散,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演化,而行政干预则加快了城市功能分化,有时甚至会控制全局。因此,政府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地引导将有利于促进空间结构分化的合理进行。

       滨江因江而生,因江而兴,无论是最初的建城、设区,还是后来的开发区,还是目前的从“建区”向“造城”转变,其决定因素就是杭州市的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与城市空间发展需要。滨江区的人居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由滨江区本身区位、人口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各类基础设施所决定的。随着城市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住宅、工业和商业建筑,住宅区不断扩充,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加。生活方式和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导致交通运能需求的增加。随着运输手段、通信技术的进步,人们流动的意愿不断增强,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逐步加大,人们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分散,因此,空间距离远近对人们联系的影响已不再重要。通信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虽然人们到达工作单位、购物商场、朋友家和休闲娱乐场所的距离越来越远,但这一切都已然被接受;而不断增加的土地利用,以及住房、工业、商业和交通的扩张和城市建筑密度的提高,危及各类自然资源的质量,使原来的景观彻底改变,大量连片空地和自然景色越来越少,绿地被大量破坏和占用,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幅下降,不利于城市气候的改善。所有这些变化都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导致生活质量和环境日益恶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空间发展趋势,特别是给环境和生活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向我们发出了警告,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滨江区建区以来,北部发展迅猛,现有开发空间渐趋饱和,已初步形成了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南部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是下一步的新的拓展区,体现滨江今后“发展新空间、产业新高地、生态新环境”目标需求。杭州(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政策区域、科技产业区域,有着自己的规律与特性,而滨江区同时作为一个区级行政单位,又有区别于高新区的特性。因此,滨江的城市空间功能与定位有其特殊性,也正源于此。滨江区在开发过程中,以高新区建设促进城乡发展的融合,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由此自然形成了“一体两翼、南北双城”这一城市基本空间形态。“一体”指的是滨江区块这一主体,“两翼”指的是高新区江北区块和高新区(滨江)临江工业园,“南北双城”指的是滨江新城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然而,也正是滨江区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和浙赣线的分割,北部经济很发达,但人气不足,南部经济较薄弱,但人口密度较北部密,目前滨江的景象—形象地说北部像欧洲,南部像非洲。如何把推进“完善北片、拓展南片、南北沟通”布局落到实处。首先,铁路北片要增强功能、提升品位、集聚人气;铁路南片要建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充满活力的生态城区。其次,铁路两侧要加强交通路网建设,加强南北沟通,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滨江改变目前城市空间布局的必由之路。

       二、滨江区居住人气不足的原因分析

       滨江区目前有60多个楼盘,具体分散在5大板块内。一是江南大道以南、时代大道以西,逸天广场等21个楼盘;二是一桥与四桥间、江南大道以北,彩虹城等12个楼盘;三是四桥与三桥间、江南大道以北,锦绣江南等9个楼盘;四是江南大道以南、北塘河以北,风雅钱塘等8个楼盘;五是四桥三桥间、北塘河以南,风情苑等7个楼盘,以及滨文苑、仁苑小区2个经济适用房。入住率普遍在40%—50%左右,而目前已入住的人们,最满意的是滨江完善的路网及宽阔的马路,然而,与完善的交通相对应的,却是滨江生活设施配套上的缺失,这也是当前入住滨江人们抱怨最多的问题。然本文尝试从空间特征、入住率、基础设施、居住理念、商业氛围等定性方面或者说从当前的客观现象(如空置率高)入手找出居住人气不足的原因,而不是从人口规模、宜居人口数量等定量角度揭示居住人气不旺的现象。针对居住人气不足问题,到底多少数量才可判定为居住人气不足,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绝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感受。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并不是居住人气不足数量本身,而是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实际感受和价值判断对滨江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对今后发展的影响。

       实际上,国内有很多高新区都面临这样的困境:一面是年轻、高素质的人群构成;一面又没有高质量、便利的生活环境和现代都市的文化氛围以及完善优质的配套体系。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中关村“黑城”现象:中关村白天的繁华与喧闹,永远不会理解夜晚那人去楼空的寂寥,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不明白星星为何会坠落。或许诗意,却揭示一个事实:高新区有科技,却没有城市。虽然滨江的规划格局当中,非常注重商业、商务、居住、休闲等功能的建设,但这仅是为了使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保持便利联系,避免“死城”现象的出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居住人气不足的现实。

       (一)滨江区居住人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不注重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除彩虹城、国信嘉园、江滨花园等楼盘所在的之江居住区片现已有的超市、饭馆、宾馆、便利店、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以及滨江区政府附近有部分医院和商业设施外,其他地方的生活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对于是否入住滨江区而言,拿到钥匙后住还是不住成了业主艰难的选择。小区生活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交通不便利,小孩教育质量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区入住率,入住率不高反过来会引来物业管理的不到位。

       二是大型综合卖场进驻率不高。目前进驻的超市,实际上更像百货商店或者说是商场。超市进驻条件主要包括居民入住率、购买力及物业条件等。就当前滨江许多楼盘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居民入住率不高,周围又很难找到合适的物业,且很多购买力被小区内的中小杂货店分流的现象。其间,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条件及激励政策,也出台了相关的商业规划,如3大主要商圈、10大规划商业项目、5个特色街区等,但成效不是那么明显。另外,开大型综合卖场,对物业要求很高,单层面积、层高净高、消防设施、进出口及停车场等等都有严格要求,有些超市如沃尔玛通常要求对方为自己“量身定做”。

       三是商业进驻率与居住人气度处在矛盾当中。商家见不到人气不会贸然出手,没有商业配套生活不方便,业主不愿入住,商业与人气,孰先孰后陷入僵局,因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小区空置率长期居高不下;政府又因为许多设施因服务范围受限或规模等级偏低,达不到所需最低门槛服务人口或范围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和作用,且投资成本大,造成资金利用的浪费,不得不推迟建设。与此同时,滨江的住宅开发在各方因素的刺激下,势头越发强劲,购房保值和增值也成为人们一种时尚的理财观念,投机和投资并存,致使近几年滨江新楼盘大量上市。然而现在居住人气的不足、生活的不便利,不等于说没有潜力,如果加以合适的政策引导,能够成为杭州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及其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区。

       (二)影响滨江区人气不足的相关要素

       1.与产业结构有关

       滨江区的产业结构为高新技术,其吸纳外来人口能力有限,它既不像第三产业那样,也不像工业企业那样聚集人气,客观上必然存在居住人气不旺的现实。例如,滨江区的产业构架为“两强两优两新”。而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依靠知识、技术、智慧这些无形的资源拓展有形的发展空间,不是依靠劳动密集来拓展其发展空间。其代表企业有网易科技、阿里巴巴、东信、华为Com、阿尔卡特、信雅达、恒生电子、浙大网新、浙大中控、中科微电子、士兰微电子、华数、大华技术、三维通信、中南卡通、三辰卡通、盛大边锋等。

       2.与出行交通难易、生活成本有关

       目前连接滨江与主城区是几座跨江大桥,今后建跨江隧道,但大江的天然阻隔与影响是无法消除的。如,中河高架“长龙”现象,每天早晚高峰时段,路堵是司空见惯的。交通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居住者工作、学习等时间成本,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质量;一个基础配套严重依赖主城区的副城滨江,其与主城区的过江交通拥堵不难想象,出现的“钟摆式”职住分离的交通趋向也是滨江目前交通状况的必然结果。滨江区的自然环境在决定天然优势的同时,也决定着与主城区的通勤能力较弱的客观现实。

       3.与居住理念有关

       对很多不了解滨江的人来说,心理距离远远大于实际距离。“葛榔头,夯榔头,萧山长河头”。一说起滨江和萧山的关系,当地人都会这么形容,虽然如今行政区划改变,但萧山和滨江的关系,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其次,作为杭州江南城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滨江位于钱塘江南岸,传统意义上是萧山地块,老滨江人的观念认同是——自己是一个萧山人,而主城区认为跨江后就是萧山,从心理上有失落感。客观上说,滨江人自古就说的不是杭州话,而真正意义上的杭州人,又不太愿意来滨江居住,语言沟通困难,很深的文化情结和地域情结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4.与历史人文及行政区划沿革有关

       滨江发展的历史较短。1996年前属于当时的萧山市的3个乡镇,1996年并入西湖区,不到1年时间,成立滨江区,2002年与高新区合并,成立高新(滨江)技术开发区。目前属于建区完成,造城正在进行的阶段,原先的基础设施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电力、煤气、天然气、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客观上影响人口集聚的速度,也间接地导致滨江人气的不旺。

       5.与房产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聚集人气的速度有关

       居住面积的增长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目前的居住面积的增长,它表现出的特征是独立于人口和就业增长的变化趋势,通俗讲就是不能客观反映人口与就业的实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土地的价值是决定地方政府能够征收得到的预算外收入的重要因素,以及对增加地方税源和尽快增加就业的渴求,也就是一方面是地产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大量投资者的涌入,促使了住宅房产的过度开发,其结果是人口的入住跟不上房产的上市,而空荡荡的楼群,又难以吸引人员入住,从而影响人气的集聚。

       6.与投资者炒房及商品房供应结构有关

       表现出的现象是购房多,入住少。滨江区作为一个开发开放的新兴城市,其住宅的购买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外人员,而这批人购买房产的目的是为了投资,部分是为了今后子女在杭发展入住需要。但如果有适合的价位,也会转为投资,博取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滨江房产前几年就已经是浙江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本投资的主要产品。另一方面新开发的住宅、商住楼等均以投资为主,自住的只占少数;其次,商品房供应结构性失衡,高档住房与中低价位住房结构不合理,大户型占的比重过高等,加剧了楼盘的空置率,也影响了人口的入住。

       7.与城市地名称呼错觉有关

       城市名称的心理作用,强化了高新区功能。目前,滨江的城市定位理念是高新(滨江)区,也就是高新区为主,括号里的滨江作为补充说明,而高新区是产业的名称,其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强化了滨江区在人们印象里,这是一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则应该更重要是城市名称,滨江区是行政区划名称。城市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理念,有自己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以及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等。滨江区作为杭州市实现钱塘江两岸共同繁荣的战略要地,相当于杭州的“浦东区块”,这就决定了滨江的称呼应以滨江为主。

       8.与商气不旺、没有形成与滨江区相匹配的应有活力有关

       滨江商业氛围不浓及商业难引进似乎是滨江人气不足的那块“短板”。然而,事实上,滨江不缺基本的商业物业,从本世纪初开始,滨江区的开发如火如荼,各个小区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商铺,这对目前只有二十几万常住人口的滨江区而言,基本的生活所需应当能满足,而真正缺的是环境质量较好、配套设施较全的现代都市商业圈,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基础积累和时间沉淀,需要满足最佳人居的各项需求及健全的各项服务功能。

       三、建设滨江区域中心的对策

       滨江区作为杭州市最主要的城市副中心和江南科技城,如何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拓展空间、挖掘潜力、提升产业成为滨江今后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产业集聚、创新环境、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一方面,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另一方面,在区域形态上,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本身是倾向于地方性的,知识产业的聚集促成了“新产业空间”。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与系统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安纳利·萨克森宁的研究表明,当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区域发展的优势已经开始超越区位、基础设施等物化的因素,文化等“软”因素开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创新文化对区域持续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针对滨江空间分布及居住人气不足问题的现状,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作为一个新兴的新城区,国内很多新区都存在居住人气不旺的现实,但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理念,跨越发展。

       (一)适度集聚人口,创造人居环境

       首先,滨江区一方面承担着主城人口、功能转移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适度的人口密度和较高人口素质,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空间上,滨江应坚持以与杭州主城相连的沿江地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和核心,为杭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提供空间,同时吸纳主城区人口与产业等功能的扩散;随着杭州主城地铁、隧道等基础设施加快与江南的对接,产业、居住等功能向江南局部转移必将加速进行。除此而外,要加强与萧山的区域协作,实现萧山、滨江资源共享、促进两区的全面融合,形成双赢和多赢的局面。第二,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居民及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同时要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除了要在配套设施方面力求完备外,在吸引人气上还应考虑为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空间,产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方式才是关键。第四,出台鼓励主城区(尤其是上城、下城两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士到滨江定居落户的政策,缓解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的现状。与此同时,还需更新居住理念,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引导、环境吸引,促进主城区的人口向滨江迁移。

       (二)加强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功能

       第一,要协调好3个主要规划,即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第二,要做好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5年规划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实现高速经济增长、调整国家和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流向、优先发展部门和地区,以及平衡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第三,要保持平衡的空间发展形式。可持续空间发展是要使空间生态容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相适应,也就是要消除因土地开发、交通和污染给人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平衡的发展空间。第四,发展、平衡和保护的目标必须相互协调。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优化城市结构、引导城市化、统筹城乡、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第五,为强化人居结构的均衡发展,必须寻求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互补与合作的方法和步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互补性意味着要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关键是要发挥区域的核心能力,依靠自主创新,而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最后,在实现经济和社会整合的过程中,空间发展可以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规划要预留空白点,如城市广场、城市绿化带等,为今后可持续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三)加快商业多样化建设,推动商业、人气两集聚

       商业开发既满足大众化需求,又要追求高端、特色、时尚。首先,要充分发挥土地和新市政建设的有利条件,高起点配置先进商业设施,建设一个规模适度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城市功能型区域商业中心。必须突破传统的农村商业模式和县域商业模式,既要不断改善购物环境,又要积极引进先进业态,还需解决人气和认知度,同时也不可盲目求大建特大型的商业中心,而是要建适合滨江实际的区域商业中心。其次,要形成中心区商业到社区商业之间层次分明、定位各异的梯次结构,以满足不同功能区范围内人员、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配套商业设施,也就是既有组团式的重点商业功能区,又有国际潮流的街区商业规划,更有满足日常性的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商业中心。第三,既要一手抓商业开发,又要一手抓招商,两者不可偏颇。商业与人气是相辅相成的,商业要靠人气带动,人气要靠商业聚集,只有相互促进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大型超市往往伴随居住区诞生,拥有聚集人气的先天优势,因此适时适地的发展商业圈,以推动商业人气两集聚,做强做大滨江城市规模。第四,要降低贸易成本,改善商业环境。对于许多商家来说,交通便利是最重要的位置选择因素,同样工商业经营地点的选择和投资决策影响着空间发展,商业区的空间分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人口流量大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力求避免因空地的减少,地价和房租的增加,基础设施负担过重,周边环境质量恶化,使一部分商家外迁或重新考虑选址的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

       (四)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加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城市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住宅、工业和商业建筑。在一些集聚区,人口和就业高度密集,住宅区不断扩充,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加,生活质量和环境日益恶化,可以说,人口和经济对空间结构的需求经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人们希望有足够的居住空间,喜欢生活在带有花园、娱乐休闲场所,被乡村旷野环绕的开放空地,希望能够远离噪音和污染;另一方面还要求交通方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到达工作单位、服务网点和休闲地点。因此,滨江区的发展要在城市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本着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集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的要求,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加强公共设施配套。当前最迫切任务是房地产开发要适度,且避免沿江开发。其次是强化住宅地产开发中的配套商业地产开发。为此,一要控制居民住宅开发规模、住宅区人口密度等,使城市建设规模和布局与人口规模和分布相适应,通过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人口密度,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二是新建的房产要接近便捷的公共交通、接近工作地和服务供应点,这样就可以减少人们上下班、娱乐等活动对交通设施的压力。三要加强对沿江开发的控制。规划时必须加强对土地用地性质及规模的管理,加强动态平衡发展,提高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调控和监管能力。四要强化房产开发过程中的商业配套建设。可以说尽管滨江区的房产开发很早,但真正的兴起和成片开发却从南都江滨花园和彩虹城开始,尤其是彩虹城,对滨江人气的带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彩虹城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且与其他公寓项目不同的是,彩虹城在开发上做了商业、教育等配套的建设,并由此迅速带动周边的人气。

       (五)优化公共交通,降低居住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的集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必然是制约城市空间分布、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没有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滨江区目前有几万人每天都需要钟摆式的来往上下班,如果仅仅依靠小汽车已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引入公共交通及地铁等其他交通方式,并需要一个职住基本一致的规划。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形成相互衔接、优势明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其重点或者核心是改善钱塘江的跨江交通及铁路浙赣线跨线的南北交通问题。其次,是公交优先。一是抑制私人交通,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这是因为有限的城市空间无法容纳小汽车的无限增长,小汽车在城市的运行速度大大降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小汽车的发展并没有满足城市客运这一基本需求;或者在滨江白马湖创意城以及萧山的闻堰、城厢街道的湘湖等区域发展适宜有私家车等中高产收入群体居住的新城。二是必须考虑到居民的外出可通达性和到达目的地后的更多选择。同时必须规范公交线路的横、纵、环等线路的公交主动脉的走向, 形成点线结合,线点相连,减少盲点漏点,通过同台换乘等方式进行有效对接,降低居住者的工作、学习、休闲购物等生活成本,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三是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块设置公交专线或通过小区巴士、免费公共自行车等形式,加强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出行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四是注重楼宇之间的连通,将交通与服务业集聚区融为一体,集聚区将成为最适宜办公和生活的地方,从而减少出行频率、距离而缓解交通压力。五是要高度重视停车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完善停车基础设施,同时规定每个新楼盘、大饭店及每幢大型建筑物都必须修建有一定数量及一定规模的地下停车场,在一些大型集聚区,要修建高楼式的多层停车场,缓解停车压力和停车难问题,避免随意在道路两边停车,保证区内道路的通畅。最后是优化公共交通必须考虑地域空间利用和交通需求之间的互相平衡,通过出行方向、出行分布和出行距离来综合规划城市的交通体系。

       (六)加快城市化建设,改革人口迁移政策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急剧膨胀,开始出现郊区化的趋势,其中住宅郊区化的特点尤为突出,而滨江房产的火爆正是住宅郊区化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完善新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做好农转城人员的安置工作,加强对农转城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走入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其次,要发展一些生态旅游业,利用钱塘江、白马湖等江湖资源,以山水为卖点,以文化为亮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增加就业渠道。第三,发展新型农业和服务业,以解决滨江农转城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过去传统的产业逐渐衰落,有些甚至完全消失,农业作为吸纳就业行业的重要性锐减,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就业结构趋同,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领域,新的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服务领域和新近开发的地区。第四,要及时调整外来人口管理思路。从以控制规模为主向以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提高流动人口服务水平为主转变,健全房屋出租、务工就业、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等相关制度,在这些环节切实加大服务内容。因此,只有以制度安排为保障,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政策对区域人口分布的引导和配置作用,才能正确处理外来人口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除此之外,要防止城市形成双重结构,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城市居民也就不会有安稳的日子。第五,适时改革户籍制度,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七)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国际化新区

       首先,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最佳效应是实现企业和城市的双赢,而总部经济基地的形成主要依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发展总部经济基地是滨江城市发展及市场需求综合推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总部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为总部服务的金融、保险、法律、信息、商贸、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迅速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总部经济模式将众多企业纳入创新及产业化链条,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其次,以产业集聚吸引人气集中,以人气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例如,阿里巴巴搬迁到滨江,一方面,大批供应商跟着阿里巴巴过江,形成了为阿里巴巴6000员工吃、穿、住、行等配套的新的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带动了滨江人气的集聚。有研究表明:5个人就能形成一个小社会。阿里巴巴的过江,就诠释了大型企业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第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适当适度地鼓励规模较大的高新企业或总部企业,在滨江区规划范围内建设职工公寓,从而形成职住较近的单位职工住宅区,但一定要避免成为“地产经济”。第四、打造国际化的新城。以城市化带动国际化,要完善国际生活设施,提供国际化生活创业环境,建设一系列符合现代化交通、通讯、旅游设施,增强城市对国际客商的吸引力,成为创业与人居之城。另外,要注意发展独特的、具有滨江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要利用滨江特有滨水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特色的别墅区。白马湖区域是最佳首选之地,建设吸引国际人士来滨江置业生活,能不断提高滨江生活居住的国际化程度。

       (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人口集聚,首先要有产业集聚及产业支撑。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既要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又要改造传统产业及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性能,以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吸纳人口的强度。同时还要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程度,关键就在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从相对依赖劳动力投入转向更加依赖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轨道上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降低产业发展对人口、资源、环境的依赖;还要处理好因产业结构变动而导致的失业率上升问题,维持人口与就业平衡。其次是产业升级。关键靠人才。因此要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立高级职业教育,而高职结业后,则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进入本科院校,本科之后,可以设立硕士学位,接收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同时要给人才的成长和涌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进一步营造吸收、培育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创造吸引人口在本地居住的各项条件。第三,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二是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三是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加强国内经济合作,加强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的合作,接受上海辐射,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广泛融合;第四,要制订科研计划框架,促进知识流通及商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知识网络。同时还要坚持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原则,重点推进一批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具有战略性的大项目,突破重点领域,延伸产业链及整合产业链。

参考文献

《欧洲、欧盟空间战略规划资料》,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Plansky论坛,http://www.plansky.net/bbs/viewthread.php?tid=7586&extra=page%3D3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高新区(滨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http://www.hzdpc.gov.cn/hzdpc/0303/8552.htm

《杭州市“十一五”时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杭州市工业经济信息网,http://www.hzjingwei.gov.cn/newjingwei/zcfg1list.asp?id=2107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要),http://www.hzdpc.gov.cn/hzdpc/0302/4105.htm

《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工业经济信息网》,http://www.hzjingwei.gov.cn/newjingwei/xxgknew/zfxxgk.asp?stype=C1

《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杭州科技政务网,http://www.hzst.gov.cn/kjdt/yjjg/1998/YMUS.htm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bet365平台开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var data = XmlHttpPostMethodText('/sys_template/ReviewList.aspx','ModelType=1&Id=78481'); document.write(data) var data = XmlHttpPostMethodText('/sys_template/AddReview.aspx','ModelType=1&Id=78481'); document.write(data)
var gaJsHost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gaJsHost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try { v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2187903-1"); 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 } catch(e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