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正式印发该规划。兰西城市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在我国区域发展从行政区经济加快向城市群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于我省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培育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期“智库建言”围绕兰西城市群战略,结合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约请了省内外4位专家,就融入兰西城市群战略与构建青海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资参考。
打造全球高原经济门户枢纽
周蜀秦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于西北地区,特别是对青海和西宁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发挥青海各民族人文优势,加快西宁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愿景与行动》颁布实施以后,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青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提出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产业基地、人文交流基地,而落实这一定位的核心单元同时也是功能落地的关键空间载体则在于西宁—海东都市圈的建设。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拥有全省90%的科研机构、83%的大专院校、100%的“三甲”医院、66.9%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东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西宁和海东拥有全省近65%的人口、64.6%的地区生产总值。近期批复与印发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更是进一步明确了青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定位的空间单元指向,要求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打造兰州—西宁全国性综合开放门户,强调以西宁、海东为主体,加快壮大西宁综合实力,完善海东城市功能,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提高城际互联水平,加快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为此,基于青海高原资源禀赋,围绕落实《愿景与行动》和《规划》对西宁-海东都市圈的要求,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速打造面向全球的、具有高原特色经济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中枢门户”,支持西宁-海东承接适宜产业转移。规划“一带一路”高原产业园,打造高原产业总部经济中心,建立新型高原产品交易中心(以指数系统为驱动力),整合全球高原产品产业链中的生产、消费、投融资服务、技术产权转移、网络销售,在西宁海东实现千亿级别的高原产品全产业链,吸引更多资本进入青海,打造“高原产业之都”。建立国际级别的高原产业检测中心,联合国际顶尖检测机构成立具有国际认证标准的检测中心,为众多生产企业提供国际国内市场准入的帮助,建立新型高原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为高原产品进行质量背书,提升高原产品的国际公信力和公众认知度。组建青海高原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高原产业深度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及市场纵深,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东西部对口帮扶机制,在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前端产业领域,进行“价值链-产业链-知识链-技术链”全生命周期的高原应用筛查,采取补链承接、提升承接、延伸承接、链条对接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院中院”“园中园”“飞地园”“共管园”等产业技术转移专题园区。
二、加速打造“互联网+高原经济”的创新创业生态,支持西宁-海东在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先行先试”。在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中,注重营造互联网+高原、物联网+高原等的“后发先至”新优势,为海阔天高的高原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深度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发优势,营造“互联网+高原产业”“西宁-海东都市大脑”的智慧社会治理生态。在涉及高原产业领域,加速政务公开、数据开放、跨境电商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提供“零租金”创业场所“,零收费”办理注册登记,提供创业贷款扶持,提供创业贷款贴息。在目前互联网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建设专业的高原产品跨境电子商城,其网络端口达到京东、阿里的级别,容纳高原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所有内容,对国内分散的高原产品交易形成“虹吸效应”,使其只有依托在西宁-海东的“电子政务+跨境电商”平台上才能产生效益,从而在高原产业品类领域颠覆目前电商生态。“以用为本”加强人才共享交流,充分运用新金融模式,筹集专项“西宁海东一体化高原产业基金”,推动西宁及省外高端人才到海东创业发展。
三、加速发展“高原+”“接二连三”的新经济、新业态,支持西宁-海东打造世界高原文旅交互、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垂直整合青海的历史、自然、产业资源,促进高原产品加工、经营、储运环节和食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医药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培育有世界影响力的、深深扎根于本土的、有自豪感的产业和企业,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围绕面向世界的高原美学产品,如高原用香、古法医道(藏医)、高原珠宝(古代珠类饰品)艺术品藏品、高原特色饰物(如古代天珠、珊瑚、擦擦、高古玉、印章珠)等,加快各类国际珠博会、珠友会等专业会展博览会落地西宁-海东,快速延伸出实体交易/交割、知识交流、藏品展览、艺术鉴定、专业培训、事件发布、时尚衍生等产业链环节,强化与文化艺术界精英藏家社群的互动,打造青海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打造青洽会2.0版,提高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大型活动知名度,支持研究举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业展会,探索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欧洲诸国、东南亚各国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作者为青海省委党校校委委员、教授,第18批援青博士团成员)
构建青海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沈迟
构建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础路径,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矛盾和问题重叠交织的情况下,确需以站在青海看青海、跳出青海看青海、面向未来看青海的视角推动全局的统筹。城镇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区域自然特点,尤其是对于青海这样一个地广人稀、位处高原、具有高度生态敏感性的省份,区域协调发展难以脱离地域特点,这也是站在青海看青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跳出青海看青海则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时,更多地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培育兰西城市群,将青海置于国家的全局中对区域发展和城镇布局进行综合协调。
从国家层面来讲,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差异,决定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走均衡发展道路,引导人口和产业向条件好的区域集中布局,将重点发展地区建设成为协调发展的先导区,是真正符合青藏高原实际的发展之路。
一、重点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相统一,按照规划主要任务分步走。首先,要确保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为骨架以及禁止开发区域组成的“一屏两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次,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战略格局。第三,以兰青、青藏铁路线为主轴,以轴线上的主要城市(镇)为支撑点,推进形成以西宁为中心、以海东为重要组成的城市群,以格尔木、德令哈为重心的柴达木城乡一体化地区,以玉树、共和、同仁、海晏、玛沁等地城镇为重要节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根据主体功能类型确定各自发展方向和重点,指导构建全省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对于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重点开发区域和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为重心的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要优化国土空间结构,适度扩大城市规模,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并控制开发强度。其中,东部重点开发区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引领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综合经济区,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成为聚集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地区;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能打造成为聚集人口、促进全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构建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为重心,以青藏铁(公)路轴线城市和工矿区为节点的城市空间开发格局。
对于省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着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其中,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强化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区域内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手工业,点状和有序开发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优势资源。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要加强天然林、湿地、草地和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煤炭、有色金属采选业。对于省级东部农产品主产区,要着力保障全省农畜产品供给安全。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二、与兰西城市群发展相结合
要发挥兰西城市群的区域协调作用,妥善处理兰西的竞合关系,并促进东部城市群协同发展。人文与城市环境建设在兰西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与服务能力将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在人文、生态、教育、医疗等领域提高相对优势,才能增加对人才、资金、技术的吸引力。优势互补是促进兰西合作、区域发展的必经之路,两市环境相似、文化相融,习俗、宗教相通,在西北城市中相互联系紧密,认同度高,未来在民族贸易、区域旅游整合、环境保护、科教文化与体育等领域有很大合作潜力。在未来区域竞争格局加快形成的情况下,海东将成为西宁重要的支撑,也是西宁融入兰西城市群、甚至与兰州竞争必不可少的一环。应加快西宁与海东空港共建区建设,打造陆空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实现西宁与海东在空间布局、交通发展、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区域一体化。
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通过“一带一路”产业投资合作及海外建设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型产业整合升级,推进创新应用的战略性布局;做大做强清真产业,精细化发展特色手工制品,建立高原动植物产品特色品牌;发展特色旅游线路,把西宁建设成国际化特色旅游名城,打造世界高原论坛;以西宁机场为核心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加强国内区域重大通道建设,强化硬件设施支撑,全面提升西宁枢纽地位;结合通道建设与贸易中转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利用青海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特征推进在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促进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梯度集聚,形成高效承载对外开放功能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结合青海省“十三五”规划实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健全长效合作机制和扩大对外人文交流。打造西宁、海东和格尔木三个对外开放节点城市,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发挥各自优势,使之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三个城市的辐射作用,协调带动全省对外开放与发展。(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
大力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
曾刚
西宁、海东在青海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70%,省内首位度极高。西宁—海东都市圈是兰西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省落实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
一、正确认识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方案,成为新时期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样板和全球关注的焦点。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大幅拓展,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六大经济走廊基本成形。兰西城市群是丝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西宁—海东都市圈是兰西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向中国西藏自治区,联通尼泊尔、不丹、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陆上通道的重要节点。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有利于青海经济发展,解决我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发展失衡问题,有利于夯实我国西部生态屏障基础。此外,考虑到印度等南亚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分享周边邻国的发展机遇,而且还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与周边国家联合打造命运共同体,其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战略价值。也就是说,充分发挥西宁—海东都市圈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不仅是完成中央赋予青海重要任务之必须,也是突破青海现有发展瓶颈,实现开放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制定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步骤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目标远大,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借鉴德国大柏林城市群、法国大巴黎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经验,笔者建议分三个阶段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工作:第一阶段,海东全面接轨西宁阶段(2018-2020年)。西宁具有较高的首位度、集中度、贡献度。西宁是青海省省会,海东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西宁优质资源要素汇集,而海东人口较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资源和平台有限,在第一阶段,应该着力推进海东与西宁的对接,以交通、产业、生态、教育四个领域为重点,通过承接西宁的产业、人口、服务的迁入,缩小海东与西宁发展差距,完成海东与西宁的同城化,共筑青海东部经济区。第二阶段,强化海东对外合作阶段(2021-2025)。借鉴广东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海东位于西宁对东、对外联系通道的有利区位,争取国务院重点支持,在海东设立类似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特区,清除影响对外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壁垒,大规模引进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乃至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人才、技术,大幅缩小西宁—海东都市圈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异。第三阶段,自主创新发展阶段(2026-2035年)。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西宁—海东都市圈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前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和财富,充分挖掘具有本地高海拔地域特色、青海特点的优势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系统,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西宁—海东都市圈打造为我国西部地区科创示范区之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紧推动西宁海东一体化阶段性重点工作
“十三五”是夯实西宁海东一体化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速度,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重点解决海东与西宁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按照“全域化统筹、功能区带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融合”的思路,科学谋划西宁—海东都市圈顶层设计,制定系统的西宁海东一体化方案。二是加快提升产业协作发展水平。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的地域专业化和区域合作水平,促进西宁海东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议海东以物流、光伏设备制造、汽车发动机制造、电子信息、储能材料及组件、高原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协力推进园区共建,通过合作招商,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能级。三是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合作共建,重点推进交通、通信的同城化。要加快推进连接西宁、海东的快捷道路体系建设,提高快速通达和综合运输能力,探索建设西宁、海东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和公交专用通道。在通信方面,要尽早促成两市区号的统一,努力推动两市通讯并网升级,构建统一信息网络平台。此外,还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一批两市共享的能源、水利工程,加大水、电、气、暖等统筹协调规划能力,增强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努力使海东市民尽早享受到省会城市的公共服务待遇,加快西宁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海东的延伸覆盖,加强两市在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快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为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资源支撑。引导两市资金、人才有序流动,推动土地、环境等的优化配置,积极为海东发展聚集更多资源、争取更好政策、创造更优环境。(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以良性竞合关系引领兰西城市群协调发展
王兴平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与印发,为兰西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规划指引和政策支撑。兰州和西宁同为我国大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该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城市,两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引导黄河—湟水谷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和城镇体系。纵观国内,“双核结构”的城市群普遍存在,多为一省之内的“主-副组合”或者“边界门户-腹地中心”的组合关系,像兰州—西宁这样地域邻近、跨省协同的双省会城市群相对少见。这也就决定了双核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定位和协调模式非常关键,如果协调得当、协同有力,就会形成同频共振的叠加效应,反之,则可能相互掣肘。
从西宁、兰州两个城市的关系演变历程来看,先后经历了传统农牧社会下的“弱联系+合作主导型”关系、现代工业社会下的“弱联系+竞争主导型”关系两个大的阶段。目前,随着高铁开通和城际间时空距离压缩带来的人流物流便捷、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联系加密等,两大核心城市关系正在迈向“强联系+竞合”的新模式。从城市群整体最优和保持发展活力的均衡来看,兰州—西宁之间形成“强联系+竞合”关系的模式,是城市群发展的最佳选择。以强化联系、强化协作和分工为导向,以良性整合关系的塑造为抓手,在城市定位、产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和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是该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和优化引导。
一、确立互补性城市定位
面向兰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兰州和西宁应各自找到自身定位及优势,形成互补的城市定位,逐步构建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兰州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西宁及其腹地则拥有较为充足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原料,并具有优于兰州的气候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地理区位等优势,两个城市具有互补的基础。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未来发展中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功能将不断加强。西宁及海东市的发展在受到兰州的辐射作用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化的成长和定位空间。因此,西宁要一方面主动对接兰州,破除城市间的行政藩篱,积极构建开放与合作的格局,同时,基于自身发展条件、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不断强化特色高端服务职能、突出高原特色的创新功能和建设特色宜居城市,并突出西宁作为西向辐射服务疆藏、南向连接川滇的战略支点的新功能。特别是发挥西宁历史上就承担的大西部地区多民族交汇点的功能,成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高原城市发展的典范。
二、形成竞合型产业格局
构建兰州和西宁两个城市之间竞合型的产业布局,实现市场经济引导下的自由竞争向政府引导下竞合关系引领的良性竞争转变。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资源具有相似性,因此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竞争不可避免,但应该通过走向竞合关系与合作博弈来消弭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良性竞争关系,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一是实现区域层面的产业竞合和分工协
同。面向兰西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推动兰州和西宁两个城市在产业、产品、市场、资源与要素等方面竞合关系的形成。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兰西城市群整体面临着产业升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这一契机促进兰州和西宁的错位分工、融合互动与相互支撑。西宁-海东都市圈可以借鉴合肥崛起的经验,借助高铁通道和高原航空港口等交通优势,积极开拓面向我国新疆和西藏等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中亚、西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拉动西宁-海东都市圈乃至整个青海东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形成与兰州-白银都市圈在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关系,积极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创新,重点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是实现西宁-海东都市圈层面的产业分
工协作。在梳理和预判西宁、海东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明确两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产业分工合作,统筹西宁-海东都市圈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加快承接东中部适宜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整合,促进西宁、海东产业向园区布局,并提升整合产业园区。同时加强西宁、海东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共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产业错位发展,打造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生态都市型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三、构建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强化兰西城市群的对外战略性通道建设,打造沟通我国东西部、连通我国和中亚地区的东西向大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连通南亚和东南亚的南北向大通道。并积极开拓两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线,强化航空枢纽功能,带动周边支线机场发展,打造连通国内外重要城市的“空中丝绸之路”。加快青海以西宁机场为主,玉树、果洛、德令哈、格尔木、花土沟、祁连、黄南、青海湖机场为辅的“一主八辅”机场建设,形成以西宁曹家堡、兰州中川机场为主,各支线机场为网络的联通国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空中走廊。
加强兰州和西宁两城间交通联系,构建城市群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市域(郊)铁路为重点,建设兰州、西宁都市圈城际综合快速路网。促进西宁海东同城化发展,加快构建贯通西宁、海东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组成的复合型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动城际快速客用通道建设和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加强物流枢纽站场建设,建设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枢纽,推动西宁、海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青海日报 作者为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