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人们的共同向往。但要实现诗意地抵达,却需要风雨兼程地付诸行动。“两个城市”建设目标提出后,松原市坚持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全力建设功能完备、碧水蓝天、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幸福城市,尽最大努力满足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待。
“绿”是城市之魂。在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松原市在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绿”的特点,释放“绿”的潜能。
翻开《松原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松原市近期建设规划》《松原市“十三五”供排水专项规划》等规划,你会发现,那张精心编织的“绿网”正在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
近两年来,松原深入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做美“一江两岸”。漫步在城市内,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江边,立体、特色的绿化景观比比皆是。每到春季,人们足不出城便可赏鲜花、观奇木,踏青、临水,快乐休闲。
纳仁汗公园、成吉思汗公园、苏力德湿地公园、镜湖公园,沿江大道、百里绿廊,查干湖湿地……经过多年建设,一个以公园绿地为点、绿道绿廊为线、周边山水湖泊等为面的“点线面”相融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已经在松原织成。
植下一片新绿,增添一抹绿色。为打造绿色城市,近年来,松原市在城市绿化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强度施工,2017年,共完成城市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县城新增绿地1.94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100%。同时,完成公路绿化178.2公里,河流绿化11.6公里,均100%完成年度计划。完成省级绿化示范村屯4个,其它绿化美化村屯203个,占年计划的100%。
在大面积植下新绿、全力护绿的同时,松原市还在城市主干道和街区园林,大力实施“增花添彩”工程,提升城市景观效果,让城市在绿起来的同时美起来。
“水”是城市之灵。早在多年前,松原就提出了滨江亲水的城市发展理念,围绕一江春水做好城市建设文章,构建了一水带两岸的城市发展格局。近两年来,松原更是紧紧抓住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和河湖连通工程,加紧推进圣湖补水等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城区105公里环城生态水系,将城市亲水特色和生态品质更好地突显出来。
在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中,松原重点推进了域内72个湖泡的沟通连接工作,形成70公里长动态循环的城市地下补水排涝体系,在江南城区形成总面积37.12万平方米的水域,对改善江南城区的水生态环境、增加空气湿度、回补地下水资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江春水绕城,让塞北新城有了江南水乡的灵韵。但在松原市领导心中,比这更重要的,是让市民喝上放心的水。为保证市民都能喝上放心水,松原下大力气实施清洁水体行动,抓好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维护水生态安全。积极贯彻落实河长制,建立健全河湖档案,做到一河一档,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河湖规划,实施一河一策。全面完成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这些工作都走在了吉林省前列。另外,在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中,全市2017~2018年计划投资12790.88万元,新建及改造工程299处,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15.1363万人。到2017年底,已完成投资1697万元。
“气”是城市之脉。“蓝天白云”是自然之美,也是松原人的生态之福。近两年来,松原市打响了蓝天保卫战。制定了《松原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松原市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范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细化落实各项应对响应措施,尽最大可能减轻空气重污染危害影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攀升。
为彻底解决空气质量问题,松原全面推进改造撤并小锅炉行动,推进热电联产、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2017年,城市空气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89天。
在全面推进“天蓝、地绿、水清”行动的同时,松原市还扎实开展了城市整体形象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路桥、供热、供气、防洪、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地下人防工程、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被成功列为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重点城市、吉林省城乡垃圾收转运体系试点城市、国家电能替代试点城市。
在加快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松原市还大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共建成美丽乡村7个,绿化美化省县两级示范村屯207个,新建农村厕所15428个,建设农村公路330公里,植树造林17.2万亩,义务植树263万株。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奋斗发展,时不我待,谋求全面转型的松原,正在生态振兴、绿色崛起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记者张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