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激活了区域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产业链协同和优势互补。今年6月1日,作为安徽东向发展与沪苏浙西向拓展的交汇节点城市,宣城与省会合肥、江城芜湖三地同时跻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作为长三角科研创新协同的公共平台,G60科创走廊被视为长三角城市群同城化加速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跻身G60科创走廊,无疑是对一座城市创新潜能的认可。
互融互通,等高对接,坚持科技创新,坚守生态底色。宣城,这座以文房四宝、美丽山水闻名的古城,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互融互通 拓展长三角“朋友圈”交往新空间
以长三角沪苏湖合高铁全面开工为契机,松江枢纽项目加快建设,汇集沪苏湖合高铁、沪昆高铁、沪杭城际等12台26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优化,城市群之间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加速交融, 催化长三角城市群的“同城效应”。
今年是萧山新塘街道办财统科科长喻国强来宣城工作的第5年,在宣城萧山共建的羽绒产业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驻园区联络办主任,职责是协调迁来的新塘羽绒企业与宣城当地产业园的关系。喻国强常以此笑称自己是“老娘舅”。
业内曾用“世界羽绒看萧山,萧山羽绒看新塘”来形容新塘羽绒产业的行业地位。
随着新塘羽绒产业转型升级和萧山区产业结构调整,萧山新塘的羽绒产业开始大量转移外迁,积累多年的产业集聚优势逐渐削弱。
“在羽绒产业落户宣城之前,我们几乎将长江以北的地区考察遍了。”喻国强说,宣城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诚意最终让我们决定将羽绒产业放在这里。
“一期落户羽绒企业21家,今年底可以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勇介绍,从原料采集、羽绒生产到羽绒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二期还会开发与羽绒相关的工业旅游项目。
“产业合作过程中,和喻国强从最初的碰撞磨合到如今的亲如朋友,”张勇感慨,宣城和萧山两地通过羽绒产业园共建,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两地的干部通过交流接触带来了观念作风的转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苏浙沪皖干部之间互动交流日渐常态化,拓展长三角朋友圈“交往”的新境界。
以沪苏浙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经验做法为参照系,宣城市持续开展观念更新学习大讨论活动。
2017年,宣城市分两批选派55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温州市等地挂职锻炼,湖州、南京、杭州、常州等地也派干部分赴宣城各地考察回访。
宣城的挂职干部不但学习了经验,还带回了对接项目138个。
“通过交流对标,发现不足与差距,干部的行政作风和服务意识在潜移默化,”宣城市国税局局长查永泉说,以前是“企业围着政府转”,现在是“干部围着企业转”。
相融相通之中,长三角城市之间推动着制度的创新。
宣城萧山共建的羽绒产业园获批全省增值税进项抵扣核定扣除试点,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行业税务难题;汲取上海等地经验,宣城市在行政审批、窗口服务等方面先后推出“窗口受理无否决权”“容缺审批”“只跑一次”等一系列便民利企新举措......通过不断对标创新,宣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科创驱动 “朋友圈”开启长三角协同新模式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人才引领,与长三角科研院所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宣城在长三角创新协同链上找到了自身定位。
在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北京天下图安徽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数十位数据处理工程师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
“他们在通过实时数据处理腾讯无人驾驶高精度地图信息。”俞佺介绍,利用核心地理信息技术,天下图安徽公司将百度地图和腾讯无人驾驶高精度地图处理,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引入宣城。
“我们2016年成立,引进苏浙沪等地软件企业67家,产值超7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软件培训中心、外包服务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六大功能区,”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负责人俞佺说,与苏浙沪地区相比,宣城的区位、人力成本、综合环境具备独特优势,长三角一体发展加速了人才“凤还巢”,智谷产业园通过与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实现分工合作,找到快速发展的路径。
“人才去留看环境。”宣城市委书记韩军如是说。
宣城紧抓人才这一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机制创新和重点工程、重点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综合环境。
“政府牵线搭桥,我们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汪爱英团队合作,将材料涂层科研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工业电容器生产中,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性能,目前产品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很快就会投放市场。”宣城昊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麦灼棠说。
在绿树环绕的合工大宣城校区北大门西侧,记者看到宛陵科创城已拔地而起。
宛陵科创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乔告诉记者,科创城与长三角的科研院所和人才团队密切合作,目前已有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宣城产业研究院、中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中心、科大讯飞宣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近20家创新平台签约落户。
宣城市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平台作为人才创新创业主战场,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50多家知名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234项。2017年兑现人才奖补资金1400多万元。科创要素的快速集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1%和25%。
共建共治,共筑长江经济带绿色“金三角”
坚持发展和生态底线“同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建”。宣城将生态文明视为融入长三角的优势资源,不断刷新绿色创新发展的底色。
“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皖南川藏线、徽杭古道、绩溪龙川、桃花潭、宣纸文化园.......美丽的生态山水与底蕴悠久的徽文化相伴相生,让宣城成为长三角地区驴友们钟爱的休闲度假天堂。
严把“绿色门槛”,宣城市在项目引进和培育上求“新”引“绿”,坚守绿色底线。
“科创城预留了3000亩生产经营用地,保障长三角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在宣城实现产业转化,但前提必须要生态环保。”李乔说。
“羽绒产业园在开建之初就进行高起点的环保规划,市政、园区、企业三道污水处理设施协同发力,不让一滴污水外流。达标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实现再循环利用。”张勇说。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一曲“护绿交响乐”正在长三角城市群奏响。
结合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共同编制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宣城与湖州等市合作创建宁宣湖杭生态文明示范走廊,打造长三角重要绿色发展阵地。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南京、杭州等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实行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推动跨界水质联测,与湖州市、常州市建立跨界断面水质监测与城市内河水质监测考核通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