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对外开放战略,发挥“四个窗口”作用,按国际规则办事,成为中国建设开放性经济体系的排头兵,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深圳经济发展从起步开始就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各种国际要素资源的快速聚合。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顺应香港等亚洲“四小龙”加工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从1979~1983年底,深圳与外商签订各种协议合同约2500项,其中“三来一补”占总项目的81%。20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特区制定了艰苦爬坡,实现工业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计划。到1989年,深圳出口总值中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超过70%,深圳自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63%,初步建立起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系。20世纪90年代,深圳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引进外资规模快速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世界500强纷纷开始到深圳投资。截至2007年底,深圳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983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4亿美元。同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投资已达146家。2007年,深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75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达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统计显示,2007年深圳的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l/7,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1%,与巴西、泰国、印度、挪威等国相当,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出口水平。目前,深圳已初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近10年来,深圳一批本土企业大胆“走出去”,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开展跨国经营。改革开放之初,少数国有企业以“窗口公司”形式试水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深圳的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出台多项举措,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境外参展,鼓励民营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宣传推介企业和产品。目前,深圳企业业务已遍布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营层次不断提高,从设立海外销售网点和营销机构,逐渐发展到以境外生产、研发、服务、资源开发、资本运作等某一形式为主,或多个形式的混合。越来越多的深圳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渐成长为“走出去”生力军。截至2007年,深圳共有436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对外投资协议金额超过2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也逐年增长,1993~2007年,深圳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合同额158亿美元、营业额131亿美兀。其中,2007年深圳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两项指标均占全国的10%。在国际市场的打拼过程中,涌现出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电子通信企业,以康佳、创维、TCL等为代表的家电企业,以三九医药、海王生物等为代表的医药和保健食品企业,以及全球最大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公司。除了向境外发展,深圳企业在内地省市的投资规模急剧增长,比如以万科为代表的深圳地产企业,以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为代表的深圳金融企业,以天虹、新一佳等为代表的零售企业等等。现在看来,深圳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大都是积极“走出去”的龙头企业。
深圳比邻香港,与香港的合作是深圳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30年的深港合作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民间合作为主阶段(1978~1997年)。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港商投资深圳为主的“前店后厂”式合作。香港轻型加工业转移到深圳,拉动了深圳的工业化起飞。二是深港合作扩充发展阶段(1997~2003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深港分别进入调整时期。港商扩大在深投资,深港投资关系转为双向,产业合作开始向混合分工转变,深港合作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与内地合作发展.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到深圳工作、消费和置业。三是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全面战略合作阶段(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两地政府间的合作明显增强、共建国际大都会形成共识,港商投资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三产业,港深两地政府的沟通与交往活动明显拓宽和增加。统计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深圳市共有香港投资企业18219家,占全市外资企业的74.26%。港商实际投资累计322.99亿美元,占全市60.15%。2007年,深圳对香港进出口占深圳全部进出口总额的24.8%。毋庸置疑,深港合作目前已进入历史最好的时期。(节选自“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