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课题始于2011年8月,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教授主持。课题组以新的视角构建了一个能够评价国内城市发展的比较有特色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践应用,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一、构建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是对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指标、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反思,也是一种对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以上,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但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是一种成本较高的城镇化,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应该从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的关键阶段。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假劣食品药品泛滥、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缺位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高楼大厦迅速崛起的同时,大量普通市民住房困难,数千万市民居住在简陋的棚户区,上亿农民工拥挤在简陋住房里。上述城市化的发展态势可能已经背离了一个重要原则:发展以大多数人的福祉为依归,发展成果为大多数人所享用。如果大多数人没有从发展中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如果大多数人没有从这样的发展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没有感受到增加了幸福,那么,这种城市化的发展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下一步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如何评价城市发展是否真正以大多数人的福祉为最高依归?既是实践难题,也是学术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通过构建一种既有理论基础又可实际操作的评价体系,尝试回答“中国城市应该以什么理念进行城市投资”、“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投资”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是对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指标、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反思,也是一种对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该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评价方法,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对中国未来城市发展乃至整个发展方式的新的评价思路和理念,是对一种新的幸福观的经济分析。这种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更是对当前城市投资中GDP导向、绩效导向、面子工程导向、不计成本的单纯追求城市化速度等城市投资问题的矫正。
二、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构建方法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在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对幸福的理解,通过引入需求的概念,对人的需求满足状况进行考察,综合分析城市发展对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也即是“为大多数幸福”的发展评价理念。
针对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和评判标准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多种评判方法、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价体系。相比较其它评价体系,“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从满足人的需求的视角,坚持“城市发展为绝大多数人幸福”的评价理念,更具哲理;实践操作层面上,根据该评价体系编制的发展评价(幸福)指数的计算,采用了权威部门公开发布的一些统计指标和数据,对国内33个大城市的发展进行考察评价,也是同类研究中比较权威的一种做法,是一种新的尝试。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在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给出一个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结合经济学对幸福的理解,通过引入需求的概念,对人的需求满足状况进行考察,综合分析城市发展对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也即是“为大多数幸福”的发展评价理念。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欲望和需求进行了研究。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在马斯洛关于一般性和一般人需求的抽象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不同社会人群或社会阶层的具体需求的分析;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每个需求种类存在不同层次的分析;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按照五个序列递进的抽象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任何人的需求都是整体需求而不是分割需求的分析,以及需求水准提高的途径只能是提升主体社会地位的分析。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不同需求类型和需求层次构成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都由不同的需求内容组成,所有的需求内容的组合即是二级指标;需求内容只是概念上的内容,每一项需求内容又设置了一些观察指标,比如,“空气质量”的高低可以用“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等观察指标衡量;“吃住保障”情况的优劣可以用“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衡量,所有的观察指标即是三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有15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101个观察指标。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本原则。关于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各种各样的提法,比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等,但无论是绿色的还是生态的、宜居的,最终居住在城市的、落地在城市的是这个城市的人。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把人本概念具体到“大多数人的幸福”。二是可量化原则。即是具体化、数量化城市发展“人本”的概念。以人的幸福为出发点,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幸福,也就是人本的具体化,当然还需要解决幸福的量化问题。三是导向性原则。评价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投资,探讨政绩考核的多元化途径。按照这种评价体系,需要关注能够满足大多人需求的投资,这种投资除了公共的硬件投资以外,大部分还需软件的投资。
三、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实践应用
从人的平等的理念上讲,所有社会人群的需求都应得到充分尊重,无论是基本需求、发展需求、享受需求甚或是奢侈需求,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需求价值差异。
“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其量化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推导、观察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发展评价(幸福)指数模型计算各种指数,包括发展(幸福)指数和各种类型的需求满足指数,如基本需求指数、发展需求指数、享受需求指数以及生理需求指数、安全需求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尊重需求指数、自我实现需求指数等。
从人的平等的理念上讲,所有社会人群的需求都应得到充分尊重,无论是基本需求、发展需求、享受需求甚或是奢侈需求,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需求价值差异。基于这一原则,“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权重是按照需求的人群比例确定的。二、三级指标是按照等量化原则确定。按照这种原则确定指标权重有以下规律:纵向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权重逐步递减,分别为:0.28、0.25、0.24、0.12、0.11;横向上,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权重也呈递减趋势,分别为:0.56、0.33和0.11。根据需求的纵向和横向权重推导出需求权重矩阵,进而根据等量化原则得出需求内容及其观察指标的权重。观察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第三级指标,是可以通过统计年鉴以及抽样调查得到具体数据的指标。不同指标的量纲是不相同的,需要采用标准化方法去掉各个观察指标的量纲。“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中101个观察指标,分别采集了国内33个大城市的可以比较的原始统计数据,并应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了标准化数值。各种指数的计算,则是指标权重和指标标准化数值的加权值。
2012年9月,运用“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量化分析模型,对国内33个大城市进行评价的结果出炉,并由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联合在人民网演播厅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各类网站大量转载,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从而,以新的视角设计的“中国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和编制的城市发展评价(幸福)指数计算模型,成为评价国内城市发展的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解决办法。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