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聚会。”温州依山傍水,依水而建,伴水而居、因水而美,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境内有楠溪江,雁荡山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全境河网水系发达,江、河、湖、海、库一应俱全,享誉“江南水乡”。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省委“八八战略”“两美浙江”战略部署,积极响应群众期盼和改善民生,我市大力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五水共治”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努力构建现代科学的水管理体系、健康畅达的水环境水生态保障体系、高效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保障有力的防洪排涝体系和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全面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全力建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达到预期创建成效,极大地提升了水生态水环境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2015年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理念,按照水利部试点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治水的各方面、各环节。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实现“江河相通、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丽浙南水乡”为总目标,以实施“13579”建设行动为载体,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经过三年试点期的建设,顺利完成了试点建设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充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生态特点,探索形成了“示范引领、管控兼顾、机制长效、全民参与”的水生态特色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经验做法。
实施系统工程,
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2014年5月,获批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后,我市立即启动各项创建工作,编制《温州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试点期为三年(2015年-2017年),围绕“三江两带一网多点”总布局,扎实推进“13579”建设行动,主要任务是落实1项制度、3年投入约300亿元,构建5大体系、创新7项机制、实施9大类工程,通过珊溪水源地保护等12项示范工程的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试点城市建设期间,我市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政府考核要求,在省对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四次获得“优秀”等级。建设实施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河道治理、水资源配置、节水减排、防洪保安、城市排涝以及水文化提升等9大类120项工程,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投资340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6%。
《实施方案》确立了水管理、水生态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和水文化五大目标体系34项指标任务,其中9项为约束性指标,25项为预期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34项指标均已达到试点期目标要求。水管理方面,出台《海塘工程运行管理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规范,取水计量和5万立方米以上用水户监控率达100%,完成创新机制7项;水生态环境方面,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4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应建村设施建设覆盖率100%,河道内生态需水保证率达91.39%;水资源方面,63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7.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6.29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2.5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85;水安全方面,城市防洪达标率90.9%,乡镇防洪达标率81.9%,新增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城市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水景观方面,建成滨水公园641座,创成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8个省级湿地公园;水文化方面,保护和开发古井、古桥、古水埠等古迹101处,新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5个。经抽样调查,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满意度达81.84%。
加强机制创新
建立多元治水管理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立领导机构,结合五水共治实行办事机构合署,建设任务共同下达、监督检查共同开展、考核评价共同组织,为我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和深化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各种治水方式,形成“机制新颖、资金多元、督考结合、全民参与”四位一体的治水管理体系。
持续创新完善大型饮用水源地保护、水生态补偿、水工程生态建设、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市场化、差别化产业机制、水务一体化改革等一批水生态长效管理机制,并在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珊溪大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创新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荣获“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首。深入推行河长制,全市17889条(段)河道在全省率先实现“河长、河长公示牌、一河一策治理方案、一河一档”四个全覆盖,11547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常态化履职,开创了河长、督查长、警长“三长”治河新局面,被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治水先进典型进行专题报道。
加大融资力度,多元筹集建设资金。在加大财政投入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通过融资平台、政银企合作、推行PPP建设模式以及发动群众捐资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水,有效破解资金不足问题。试点期间,水利工程争取中央、省级资金31.3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为130个水利项目贷款约95.47亿元,通过PPP融资26.4亿元,社会捐资治水6.87亿元。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全民参与治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全媒体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五水共治进行全方位宣传,市级以上媒体刊播工作报道达4700多篇,组建公益环保组织50多家,治水志愿者队伍800多支,建立公众参与“剿灭劣Ⅴ类水”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全民参与治水,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监督治水的积极性。
贯彻生态理念
唤回绿水青山润瓯越
自试点建设开展以来,我市一路阔步向着“美丽浙南水乡”目标坚定前行,三年来,不断创新发展绿色治理方式,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节水减排、防洪保安、文化提升等手段,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水体质量,美化城乡水环境,为城市构建了一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逐步恢复江南水乡美好画面。
实施水污染综合防治,通过新建及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截污纳管、治理工农业污染等措施,污水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高标准实现全域消劣,至2017年11月,全市37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和2947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剿灭,平原河网氨氮、高锰酸盐、总磷平均浓度大幅度下降,水质改善明显。41100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加强节约用水,从源头上减少入河污染物总量。
加强水系连通,实施生态治河。实施河道综合整治649公里,贯彻生态理念,在整治河流、改善水质的同时美化两岸景观,生态河道建设全省领先,22项工程获省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殊荣。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畅达的水系脉络,河湖水系浑然一体,实现“活水畅江河”。
加强文化融入,保障人水和谐。以营造人水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目标,以底蕴深厚的塘河文明为核心,积极推进美丽浙南水乡文化提升工程100余项,依托千里生态河道建设和特色水乡文化资源,基本建成以瓯江、飞云江、鳌江和楠溪江、平原主塘河、滨海河网“三横三纵”为主脉的千里水乡文化长廊,温州特色的水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和传承,在加强江河沿岸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文化休闲的好去处,增强群众获得感。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防洪保安和城市排涝工程,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和百项千亿防洪排涝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市防洪体系逐步完善。实施“开源”“引调”“提升”三类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重点保供水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温州,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为创造“江河相通、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优美宜居环境,早日实现“美丽浙南水乡”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