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聚焦发展思路 建设创新城市
开栏话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阐释宣传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宣传报道我市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的思路举措和亮点成效,本报今日起特开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总栏目。
今日起,本报在“聚焦发展思路 建设创新城市”子栏目中推出系列稿件,从我市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着力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等方面进行宣传报道,以此推动全市各区、各部门单位迅速行动起来,不折不扣把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成效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自治区党委强调,要不断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镇体系、要素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领我区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乌海该如何发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给出了答案: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
创新驱动激活转型发展的一池春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动能不断汇聚。在中央媒体测评中,我市经济转型能力居全区首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0.9:68.2:30.9调整为1:60: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基地集群优势更加凸显,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服务业活力增强。乌海海关通关,国际陆港、唐山港·乌海内陆港运营,乌蒙欧国际班列通车,乌海及周边地区货物通关实现“一站式”服务。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位居全区前列,建立智慧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治区级科技研发平台达到27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品牌战略深入实施,中国驰名商标、内蒙古著名商标达26件。
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云计算中心投入使用,我市成为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城市试点,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列入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名单。
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运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乌海湖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龙游湾湿地、金沙湾景区分别入选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试点,新增4A级景区5家,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25.8%,“大漠湖城”成为城市亮丽名片。金融机构达60家,存贷款余额均为五年前的1.4倍,金融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8%。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创业创新园区。
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虽然我市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但工业发展对资源依赖度偏高,传统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
当前,全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市经济继续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走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市场倒逼创新、环保倒逼创新、成本倒逼创新的压力越来越大,创新型城市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动发展路径创新、动力创新、布局创新,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无论是旧动能改造升级,还是引进培育可以快速集聚增长的新动能来实现“弯道超车”,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
市委在深刻领会、系统研究把握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研判、客观分析我市发展机遇、发展要素、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着力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环保攻坚区、投资贸易首选区、优教优医普惠区。
创新型城市是主要依靠科技、知识、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创新驱动的内涵体现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机制体制、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市委提出“以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为统领”,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构建起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任务艰巨繁重,但综合分析研判,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发挥好传统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强调要打造沿黄经济带,使之成为带动西部盟市、联动蒙晋陕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我们加速产业升级步伐、拓展地区发展空间,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经过近五年来的建设发展,我市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新路径,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转型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民参保登记、司法体制等改革走在了全区前列,与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激发;不断强化全面依法治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坚定不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加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转型发展的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市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创新是推动我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市传统动能逐步减弱、新的动能发展不足,必须加快动力转换进程,坚持多方施策、多点发力,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今后,我市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强化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服务和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自主研发品牌、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示范企业;以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园,推进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万名大学生扎根乌海创新创业工程”,完善落实优惠政策,健全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充分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期待依靠创新有力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