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区坚持“三位一体”方针,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87亿元,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2008年1-10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区规模企业平均增速。但同时,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小、散、杂的局面,产业特色不明显,高、精、尖的科技领军人物少等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仍显滞后。为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一些规律和有益经验,加快推进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课题组通过案例分析、抽样调查、文献分析、实地访谈等形式进行了相关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及对策措施综合如下。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1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竞争科技化趋势更加明显。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集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特征,较传统产业企业而言,高新技术企业更具集群发展意识,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等特征决定的。集群化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降低风险、加快创新、获取投资,也就当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2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本地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时,一个地区如果能够正确把握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新产业为主转型升级,就能保持强大的产业竞争力。随着余杭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日益显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余杭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来看,余杭区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但也是矛盾凸显期、发展方式转变期。余杭区处于经济上有追兵、环境上有标兵的激烈竞争环境,在区域竞争中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因此,必须结合余杭的产业和城市发展实际,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集聚,实现余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产值比重情况见图11。
图11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产值比重情况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城市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承载能力、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产业附加值高等优势,可以为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由它所推动的高新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更可以为社会发展领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要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仅靠零星闲散彼此缺乏合作互动的个别企业的孤立发展,显然是无法实现,必须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类型和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类型
根据政府部门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程度不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方式可概括为三大类:一是自发集聚型,二是政府主导型,三是混合成长型。
1.自发集聚型。是有关企业与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与有关部门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或是政府与有关部门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的产业集群。一般来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被模仿与凝聚,逐渐产生与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在该地聚集而成群。因此,关键性企业是该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自发集聚型以美国硅谷和我国北京中关村为典型。
(1)美国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市湾区南面的硅谷,是指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纵深约100公里的临太平洋的一块平坦谷地,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244万,拥有7000多所高科技企业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硅谷产生于1938年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鼓励他的学生利用电子技术创办公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硅谷最早的创业家就是惠普公司的两个创办人。硅谷发展的初期,以晶体管、半导体制造业等技术行业为主导,20世纪70年代末转向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硅谷在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以后,由于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技术企业的快速集聚,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纷纷在此将工程、智力资本投入到硅谷或支持本地供应商活动,或将总部迁于此,或在此地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在短短70年中,这里集聚了全世界22万多名工程师,平均每天开办11家科技公司,平均每5天有1家公司上市,全球100强高新技术企业中,硅谷占了20多家。2006年硅谷创造的经济总量达4000多亿美元。今日硅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地区。
(2)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科技人员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陆续走出大院、大所和大学,在中关村地区“下海”创办科技企业。1980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研究员率先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光度发展技术服务部。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先后建立,到1986年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形成了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此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成为一区多园多基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1万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突破500家,入驻园区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达70家,形成了一系列在国内创新实力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表212007年中关村、涉外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
2.政府主导型。是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制定出清晰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培育出产业集群,以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为典型。
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总面积8564平方公里,由江北区块、江南区块组成。其中江北区块1144平方公里,地处老城区中心,已成为拥有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创新基地和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大孵化器”,培育着2900余家科技型企业。江南区块即73平方公里的滨江行政区,位于钱塘江南岸,是规划中的科技新城,也是杭州江南城市副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杭州高新区(滨江)是国家ISO14000环保示范区,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创建示范区。2003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生产总值、技工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倍、2倍、19倍和23倍,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排名从2002年的17位上升到11位。目前拥有近5000家企业,其中来自美、英、日、韩等32个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445家,外商总投资27亿美元,全区全球500强投资企业达13家。区内国家级产业基地达到8个,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制造与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数字电视、动漫与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两强两优两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混合成长型。是集市场与政府之合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大连软件园的发展为典型代表。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大连软件园于1998年奠基,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星海湾畔的高教科研文化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大连在发展软件产业时首创了“官助民办”的模式,调动了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体现了政府的前瞻性政策导向的同时,避免了政府在操作环节中的低效率,让企业走在前面开发。近几年,大连软件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保持在45%和50%以上,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从10年前的2亿元,达到2007年的215亿元;软件出口从不足1000万美元到72亿美元;软件企业由10年前的100家发展到700多家,从业人员从3000人增长为6万余人,入园企业中有GE、IBM、HP、松下、索尼、日立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家。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交付在世界排名第五,在中国位列第一,被国家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连软件园被授予国内首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称号。
(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分析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还是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形成和发展成功的关键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人才集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
(1)发挥地域人才资源优势。硅谷所在地拥有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所技工学校,硅谷的研发人员占到硅谷总从业人员数量的10%以上,是美国平均水平的2倍,先后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高层次的学校和研发中心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而且提供了大学、科研人员、风险投资家直接建办企业的有利条件。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0多所国内规模最大、教学水平最好、科研能力最强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00多所国内研发实力最强的科研单位。杭州高新区(滨江)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它们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才。大连拥有22所高等院校,近300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26万人,综合科技实力强,是中国培养日语、韩语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
(2)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除依靠本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发展特供技术支持外,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也是各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共同经验。硅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最集中的地区,外籍人才居多是硅谷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在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人占了60%,高技术人才中有33%是海外来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移民(工程师和企业家)是连接硅谷和世界各地高技术(产业)中心的纽带,使硅谷的公司能充分接触和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金融资源等。杭州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地,既有士兰微电子、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一批国内科技人员创办的上市企业,也有以全国最大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UT斯达康为代表的一批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而大连最明智的政策是在软件产业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人才先行的基调,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起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格局,近几年大连引进的人才每年都超过万人。
2.政策扶持。虽然政府部门在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程度不同,但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扶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硅谷被认为纯粹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政府规划痕迹最少的高科技园区。但即便如此,政府对硅谷发展的政策扶持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一是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来促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美国政府颁布的《采购美国产品法》,对信息产品,尤其对原创性产品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许多年轻的高技术公司生存了下来并得以日后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年至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二是政府通过研发投入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1993-2004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此外,政府对基础的、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研发给予直接的资金与各方面的投入。另外,政府还对中小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并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自行开展项目研发。例如通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利用国防、卫生、能源等部门的研发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相关技术创新,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以及商业市场的需要;实行“研发抵税”的政策;设立小企业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担保率为75%-80%。三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对硅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硅谷所在的加州是“技术之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公室,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加州每年拿出总预算的1%(约1亿美元)用于研究和与之相关的行为,这项支出与其他州相比是相当可观的。而圣何塞市对硅谷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实行税收优惠等。地方政府对硅谷的发展最为敏感,因此对硅谷的扶持也最为直接有效。
在国内,大连市政府在软件园的发展中,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大连软件园招商的第一年,市政府就出台了优惠政策,招商第一年免房租,相关费用由政府承担。针对国外发包企业很在乎接包企业的资质,而国内中小软件公司没有实力做企业的CMM认证问题,大连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取得认证。截至2005年底,大连已有17家企业通过CMM5评估,在全国名列前茅。杭州高新区(滨江)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也功不可没。从2005年起,区财政每年从产业扶持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动画产业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动画作品原创以及对动画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对企业为发展动漫产业向银行借贷资金,每年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贴息等。
3.体制创新。在各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对原有管理机制的突破,体制的不断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大特色。
中关村成立试验区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序发展,并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如中国科学院在院内实行“一院两制”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中关村国有科技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发展模式。政府设立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式的管理体制,克服了传统体制下机构臃肿、重叠、条块分割等许多弊病。实施了以“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为基本原则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并在法制环境、投融资体制、人才开发、信用制度、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作用。作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杭州高新区(滨江)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作为行政区的滨江区,具备一级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办事不过江,收费归滨江”的特殊政策。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高新区(滨江)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原则设置党政机构,将原两区叠加的37个机构精简到25个,原两区的优惠政策得到叠加。大连市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官助民办”的软件园开发体制,由政府给牌子、给政策,具体项目的投资与运营,交给企业运作。“官助”重在一个“助”字,软件园建设和经营的落脚点是“民办”,而“民办”的机制是市场的机制。民营资本亿达集团投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开发运营主体,进行大连软件园的土地开发、物业建设、企业招商和服务。大连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为大连软件园建设提供土地规划控制、协调政策资金和贷款贴息、制定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国际招商平台、营造产业政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产业扶持作用。
4.环境优越。硅谷、中关村以及杭州高新区(滨江)和大连软件园所在的地区都拥有较为明显的环境优势,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硅谷风险投资发展活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宽松的法律环境。美国政府一系列的投资收益税率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1975年,修改《国内收入法》,允许投资者冲销投资损失,降低其税收负担;1978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将投资收益税率从49%降到28%;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将投资收益税率进一步降到20%;1986年,颁布的《税收改革法》按投资额的百分比减免所得税;1997年,《投资收益税降低法案》进一步降低投资收益税。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环境政策促进硅谷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通过立法、司法及行政手段为市场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美国地方政府对硅谷高科技公司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特别服务,为当地创造优质的政务环境。大连是中国北方投资环境最好、最富商机的口岸城市。同时,大连软件园还不断优化服务,如针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特点,在国内率先开展客户增值服务的创新,提出了为客户“提供综合业务解决方案”的服务理念,创造了为新入园企业提供外包业务BOT支持、人才委托培训、企业项目实训、特殊人才招聘和推荐等多种服务模式和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招商效率,得到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同。杭州是中国最适合民营资本创业和投资的城市之一,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0%,连续四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五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当地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民营资本可为杭州高新区(滨江)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2)良好的区位和生态环境。大连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且交往频繁,是东北亚地区著名的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中心,是中国北方环境保护最好、绿化最好的城市。大连因其优异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城市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而中关村地处首都,区位优势更为突出,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杭州城市区划调整后,杭州高新区(滨江)位于杭州城市新版图中心,交通便捷,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路程,沪杭甬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尤其是随着市行政中心的东移和“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区(滨江)成为杭州市实现钱塘江两岸共同繁荣的战略要地。近几年来,高新区(滨江)按照“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总体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安滨江”、“清洁滨江”等工作,全区生态、居住、政务、人文、治安等环境不断改善,为全面打造“天堂硅谷”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余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劣分析
(一)劣势
1总体规模小。目前余杭区内规模大、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从各项科技指标及工业企业指标来看,可以起到示范、龙头作用的企业偏少,从总体上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200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亿元,只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905亿元的24%,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企业单体规模也不大,只有17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区百强企业行列,高新技术产品中,配件、零部件、中间体多,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少,高新企业规模化发展程度不深。详见表31。表31余杭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情况
2空间分布散。一是从企业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区87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布局比较散,主要分布在余杭经济开发区、余杭镇、五常街道、良渚镇、塘栖镇等14个工业功能区,呈现出“天女散花”的发展局面,高新技术企业间关联度低。二是从产业分布来看,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众多领域,但除诺贝尔、华立仪表等企业外,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没有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有效集聚。详见图31。
图31余杭区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3发展起步晚。一是余杭区一直以来以家纺行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占据了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起步较晚,2005年之前只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2005-2008年间,余杭区新增加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二是虽在2001年就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由于建园初期比较注重传统家纺行业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偏少,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偏缓。
4研发强度弱。近年来,余杭区内企业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普遍增加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研发强度仍显不足。一是2006年余杭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72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11位,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09%,位列全省第50位,在杭州市13个区(县、市)中位于第8位,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二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不够。截至2008年11月,余杭区共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7家,其中省级以上中心只有6家,企业自主研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较差。
5技术人员缺。人才支撑相对薄弱,目前全区各类企业拥有的人才资源还比较有限,专业水平高、科研活动组织经验丰富、又有敏锐市场研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目前余杭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5000人,抽样调查20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果显示具有研究生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只有145人。此外,余杭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也不足,全区只有两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也未挂牌。同时,干部群众的创业创新意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优势
1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外在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与进步,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性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为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余杭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目前余杭区高新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区块分布和行业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还是非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不够明显,而传统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制约,仅靠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已无路可走,这为全区大力提升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促使余杭区集中全区资源和创新力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把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机遇。2006年,杭州市委高瞻远瞩,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和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由“点”到“面”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为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为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产业集群培育的发展方向。充分把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由“点”到“面”的跨越式发展,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保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余杭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内在要求。
4良好投资环境提供的保障。余杭区三面环抱杭州主城区,交通便利,投资创业环境优越。这种环境优势为进一步优化高新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主动地接纳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余杭区委、区政府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余杭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了投资软环境。
5创新基地启动带来的新契机。2008年,余杭区及时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启动余杭创新基地——生态科技岛建设,促进原有的仓前高教园区和创新基地形成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余杭创新基地——生态科技岛规划总面积98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地超过20平方公里,核心区块84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对外招商。余杭创新基地启动建设,为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空间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对策及举措(一)纳入发展战略
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余杭区的现实条件,应将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部署。根据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条件和发展机遇,重点规划建设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溪(余杭)扩展区、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余杭拓展区、余杭光仪高技术产业基地、余杭电子仪器仪表高技术产业基地四大重点区块。
(二)制定扶持政策
1制定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加大余杭区培育引进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完善《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众多优惠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研究出台更多更具吸引力、更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扶持政策,如制定促进全区科技孵化器建设的扶持政策等。对技术水平高、前景广阔、资金到位的高新技术项目,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要予以重点倾斜,每年在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一定的量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安排指标。要加大做地工作力度,将高新技术产业区块做地工作纳入全区的征迁目标任务。相关职能要做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用地服务工作,加快引进项目的供地速度,加快项目的推进和产出速度。
2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同时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余杭创业,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培养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实施“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继续开展“139”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以余杭创新基地、余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集聚地的余杭留学生创业园区。加大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创业创新工作站建设力度,吸纳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提升企业科研能力。要着力完善人才扶持政策,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创新。一是实施大学生在余杭创业资助政策。制定《杭州市余杭区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试行)》,鼓励区内外高校毕业生在本区创办企业。高校毕业生在余杭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商业贷款贴息或项目无偿资助。二是加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力度。制定《余杭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实施办法》,对海外留学人员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杭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开发的,由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创业资金资助。三是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安家费补助。给予引进余杭区的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培养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等高层次人才,高额安家费补助。
3制定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的投融资优惠政策。根据《余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用足用好3000万元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跟进投资、创立资助、风险补助等引导方式对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知识型服务业、高效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初创期企业进行引导投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体系保证。同时,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和联系,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三)优化服务环境
环境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余杭区必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基础和前期的获得性优势,进一步优化环境,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强化资源优势,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品位平台。
1整治硬环境。余杭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区位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这种先天优势面临逐渐消减的危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积极做好加快建设生态城区的文章。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龙头,加快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切实抓好生态创建。保护西北部和北部两条生态带,严格执行生态带控制性规划,加强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力度。要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苕溪流域饮用水源保护,推进运河流域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崇贤地区、临平西大门等地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印染行业专项整治,促进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加大环保“飞行监测”力度,严格执行污染减排措施,新建工业性项目实施总量替代制度,实行污染物减排考核。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理顺污水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体系。实施项目能评制度,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狠抓节能降耗。全面深入开展“清洁·绿化余杭”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多绿”创建,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2改善软环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一个宽松、便捷、和谐、有序的人文氛围,因此必须以“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为投资创业营造安定、高效、透明、勤廉的服务环境。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要在余杭经济开发区综合改革和镇乡(街道)、部门综合考核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深化包括余杭创新基地管理模式改革在内的各项管理机制创新。要着力打造高效政府,建立和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进一步破解“办事难”。要加快构建网上审批平台,实现网上运行、全程公开。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联合踏勘、会审和协调联系制度,简化办事程序。要加大政务透明度,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进一步加大“平安余杭”、“法治余杭”建设力度,打造良性竞争、法治文明、充满安全和希望的平安法治环境。要竭尽全力维护稳定,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查严治安全隐患。进一步研究公共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安全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社会危机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安全应急控制系统,有效整合公安、消防、武警、急救、防疫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应急部门资源,最大限度保证创业投资者的生产生活安全。
(四)营造良好氛围
高新技术项目具有高技术、高风险特点,初创时风险很大,因此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宣传,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成功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倡导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努力使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切实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中介,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提高专利产业化资金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查处力度,展开一系列专项保护活动。要积极探索政府为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市场支持与保护的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一定的市场空间,一是政府采购政策,扶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二是买(卖)方信贷政策,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在开拓市场时的优势和主动权,减少企业技术创新及市场开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