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城镇化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城镇化既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城镇化的实质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大调整、大变化,不仅带来上亿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也将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转变产生深远影响。乡村地区人口的净减少,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城镇化的集聚作用,能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新的就业机会;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孕育着城镇化继续发展的机会,为激发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创建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引领新一轮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
“十二五”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扩大就业、带动自主消费的战略性作用,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作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利用世界经济滑坡、战略性资源价格下滑的机遇,发挥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优势,提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惠及面,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社会公平。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城镇化率将在“十二五”期间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要按照城市社会的要求,逐步破除制约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城镇化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化、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伴随着改革的深层次攻坚,伴随着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问题错综复杂,惯性大、困难多。既要解决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又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既要注重效率,又要体现公平;既要统筹全局,又要兼顾地区差异;既要放眼长远,又要立足解决当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还要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必须制定配套的综合性政策,采取部门联动的调控手段,提早安排,统筹谋划。
(三)“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从追求提高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转变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城镇增长方式,促进中国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按照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长远趋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互补联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城市外来人员待遇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及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使城市外来人员逐步从暂住到安居、从就业到乐业。
4.坚持区域统筹。提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活力
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培育中西部城镇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自主消费能力。
5.坚持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尊重城镇化客观规律和当地的发展条件、发展基础,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宜城则城,宜镇则镇,宜村则村。
6.坚持远近结合。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下决心破除长期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瓶颈,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四)“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目标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城镇化,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是“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保持必要的增速,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城乡结构。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一5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增长方式,是“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综合实力的提高;从单纯追求速度转变为兼顾速度、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从单纯追求城市数量、规模增长转变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单纯注重城市硬件建设转变为促进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从单纯关注中心城区发展转变为注重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综合衡量和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国家和省域层面,应更关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结构优化、制度创新等;在城市层面,应更关注充分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安全和社会公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本文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修改完善成文的。起草小组成员包括部规划司张勤、李枫、陈景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徐泽、陈明、李浩、徐辉,北京大学曹广忠,复旦大学周伟林、吴建峰等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凯,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专业;陈明,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区域经济专业。
文章摘自《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