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吃过地沟油,对地沟油也有一定认识。但如果说到“地沟油处理公司”,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摇头表示不知。
上海仅有的两家地沟油处理公司之一的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一直收购不到足量的地沟油,总是处于半开工状态,7年来一直赔钱。但从2012年7月中旬开始,这家公司就成了被关注的焦点。该环保公司与专门提供航空燃料的荷兰一家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荷兰公司计划进口该环保公司的地沟油产品——0号生物柴油,从中提取航空燃料用油。
将地沟油转化成生物燃料不是新鲜事,国外早已有之。1吨传统的航空燃油会产生3吨二氧化碳,而由地沟油提炼成的飞机燃油可以减排60%~80%,未来甚至可以达到减排90%左右,是真正的“清洁能源”,而且,地沟油提炼飞机燃油的转化率可达95%。所以,西方国家一直积极研发将地沟油等废弃油转化为燃油的技术,变废为宝。除荷兰外,英国某航空公司在2008年已经尝试将动物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油;2011年,英国一家航空公司用处理后的废弃油作燃料,试航成功。
中国每年产生约450万吨地沟油,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地沟油“储备国”。然而,“资源丰富”的地沟油在中国却没有被开发转换为燃料,而是更多地走上了餐桌。为什么?
从表象看,地沟油在我国没被开发转换成燃料,似乎是因为技术和研发投入的因素。据了解,将地沟油加工成生物柴油的技术,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但要转化为航空燃油,还得经过两道工序。而完成这两道工序的技术,国内企业普遍缺失。
除了技术这个客观因素,一笔经济账也不得不算。据业内人士介绍,2012年1月,国内地沟油的收购价格为每吨4500元,处理成本为每吨1500多元,加上运输、检验等费用,每吨地沟油加工成生物柴油后的出厂成本在6500元上下,出厂价格在每吨7000元左右。若进一步精炼成航空燃油,还得再花钱。而目前国产航空燃油的价格,每吨只有8000元左右。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地沟油处理与西方国家相比,在“量”上就处于一个很低的档次。以上海为例,早在2005年,全市每天产生的地沟油就达80吨左右,一个月约2400吨。前述上海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2007年至2010年,3年里累计完成处置的地沟油却只有1400多吨,平均每月不足40吨。其他大量的地沟油也没“浪费”,一些牟取暴利的人将它们摆上了餐桌。
其实,在不少西方国家,即使处理技术领先,将废弃油变成航空燃油的成本也不低。比如荷兰,变地沟油为航油的成本是传统航油的3倍。其对地沟油的转化处理之所以能坚持下去,在于政府高额补贴地沟油收集费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措施。如,日本地沟油由政府高价回收;新西兰餐馆及家庭厨房都安装有食物垃圾处理机以及油脂分离装置,由政府指定的公司负责上门收集分离出的废油脂……这些举措,将本可能成为健康隐患的厨房垃圾变为可再利用的“宝贝”,在地沟油处理方面开辟了一条造福国民的通道。
令人焦虑的是,我国对地沟油处理的补贴并不乐观。2011年7月13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文指出,中央财政已预拨3.16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北京市朝阳区等33个城市(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一年过去了,试点的成效和进展却没有下文。另外,我国防止地沟油流上餐桌的政策也较为简单粗暴,一个字——“堵”!依靠禁止散装油出售的办法管住了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最下游,而上游的地沟油流向,却无人过问。鉴于此,笔者认为,国家应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倾斜,一方面出资支持地沟油提炼燃油的技术研发,另一方面提高相关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新能源战略中,我国在风能、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已经走在前面,但潜力巨大的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风、阳光等资源若不去利用,一般于人无害,而地沟油若不有效回收利用,却可能威胁人们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两相权衡,发展生物能源是更紧迫的任务。地沟油到底是“上桌”还是“上天”,不仅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发展问题。
(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科普作家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