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来泰安,游人会惊喜地发现,可选择的景点及旅游方式非常多:白天,可以登泰山,进方特欢乐世界;晚上,可以欣赏《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泰山进山游客突破12万人。今年春节期间,在泰城过夜游客人均停留天数为2.8天,同比增加了0.54天。2010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0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逾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34%以上,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变化源自“创城”。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但跳出泰山看泰山,跳出泰安看泰安,与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差距不小。
2009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启动创建国际旅游名城,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共同建设特色魅力城市。
“创城”是系统工程,不单单包括旅游项目建设,还包括城建项目建设;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文化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软件建设。工程建设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涉及领域之广泛,在泰安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谁来干?钱从哪里出?泰安市发改委主任、市创城办常务副主任闫恂秋说:“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加快了创城步伐。”
在领导体制上,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杨鲁豫任组长、市长李洪峰任常务副组长、市各大班子领导同志参加的高规格国际旅游名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根据“创城”实际需要和现实能力,相继成立12个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泰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创城办主任辛显明说,“创城”各指挥部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指定重点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任务实施,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部署和调度,直接推进“创城”工作,影响和带动了社会各界,形成了名城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工作机制上,按照“整合资源、多方融资、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原则,先后成立了市城市发展投融资中心、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中心等四个投融资平台,并依据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健康、有序、规范运转,使“创城”工作进入“投资—建设—运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两轴”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市城建投融资管理中心主任刘卫东对此深有感触:“政府手中有资源,必须靠机制体制来盘活,变政府包建为社会共建,跳出‘政府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圈子。管理中心从2009年4月成立至今,项目和银行融资总额已超过30亿元。尽管‘两轴’片区在所有指挥部中拆迁量最大、成分最复杂,但由于做到了以人为本、欲拆先建,去年底所有拆迁户就分到了第一套房,群众非常满意,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
根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已开工“创城”重点建设项目116个,竣工46个,实际完成投入146亿元。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泰城的城市功能、旅游服务、投资环境明显提升,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纷至沓来。
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5年批准成立,是省级旅游度假区。然而十几年来荒草萋萋,屡次启动而不能成功。理顺机制后,首先打造优化环境,两年来,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高达7个亿,先后有300多家中外客商前来考察。截至目前,宋庆龄基金会海外华人休养中心项目、中青旅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黄河集团中华盛世文化博览园项目已经落地。
“原来是找项目、要项目,现在是挑项目、选项目。”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段爱华告诉记者,“像水上旅游项目,目前有四家企业竞相入驻,投资意向强烈。我们正在进行考察,看与旅游区规划性质是否匹配,项目吻合度如何等等,最后哪家入驻还不一定。”
泰安市委书记杨鲁豫表示:“‘创城’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为群众谋福利。通过‘创城’,一些搁置多年、社会反映强烈、关系民生和泰安形象的老大难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和旅游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泰安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阶段。”
“创城”两年来,泰山方特欢乐世界、封禅大典实景演出、花样年华景区、桃花峪游人中心等一批新的景区、景点已经建成投入运营、发挥效益,中青旅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天泽湖景区、中华盛世文化博览园等一批新的景区、景点正在加紧建设。泰安旅游已开始实现由依赖泰山向依靠泰山多点联动转变、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单一旅游发展向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转变,大泰山大旅游大产业的格局初见端倪。
“创城”正成为泰安实施“强市名城”战略的强力引擎。数据表明,去年,泰安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都实现了新突破,跃上了新台阶: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0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6.9亿元,增长27.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592元,增长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