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根和文化旅游兴旺之魂。对于鹤城这座有着880多年的城市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有着深刻的内涵。正因如此,该市把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之路,坚持高点定位,建管并举,经营城市,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和崭新风貌。近两年来,该市历史文化名城取得了具有突破意义的升级,今年6月22日,该市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极大地推进了该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成为该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标志。
为历史文化名城“量体裁衣”
2007年,齐齐哈尔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列入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界群众积极行动,编撰齐齐哈尔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制订了《齐齐哈尔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方案》,对文物古建进行市场化运作融资修缮,对全市具有代表性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等,使齐齐哈尔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0年,《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由市规划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展开,并已于2010年5月与中规院签订了委托编制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合同,明确了规划编制的具体时限、程序、任务和要求。目前,这部规划已完成了划定保护界限、明确保护内容、确定功能布局等工作任务。
为了使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料更翔实,市规划局组织人员对齐齐哈尔市现存的保护建筑进行拍摄,历时4个月,采集保护建筑图片7000余张,并择优选择图片400张,编辑成册,分为《齐齐哈尔市级保护建筑》和《齐齐哈尔市重点保护建筑》图集两册,现已编辑完毕。该图册收录了齐齐哈尔市现存的保护建筑,为目前该市最完整的保护建筑图籍,亦为齐齐哈尔市对保护建筑修缮提供了基础资料,待对现有建筑情况进行梳理,第二批《齐齐哈尔市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名录》的论证和公布工作,正在进行重新编辑中,市政府审定后将统一出版。
挂牌保护270余处历史建筑
鹤城在久远的岁月中,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其所承载的北方历史文化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这些重要的城市文脉如何融入到城市化和旧城改造进程中,而不会遭遇断裂和损毁?
为了使该市现存的历史建筑能够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得以留存,从2008年起,市规划局开始对市内重点文保建筑和单位实施普查和挂牌,新普查出历史建筑270余处,逐一现行挂牌保护,避免误拆。这些建筑多为清代满族民居、伪满时期日本兵营、俄式民居等代表性历史建筑,填补了齐齐哈尔市文物考古领域的空白。给历史建筑“上户口”,此举曾获得了市民和外地游客一致认可。文化部门还启动了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新发现6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将老建筑保护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范畴中,该市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青睐可见一斑。
对即将改造地段内新普查出的历史建筑,规划部门还及时邀请齐齐哈尔市建筑及历史专家进行鉴定,并对部分保护建筑提出了保护意见。同时,该市邀请了中规院历史名城保护所及清华大学的历史建筑专家对该市的历史建筑进行了考察,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为该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出谋划策。市文化部门也通过文物三普调查,新发现一批有价值的文物遗址遗迹,进一步为申报名城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名城保护
在城市不断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风物的存留保护之间,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对历史的保护必须严格科学、有法可依,必须建立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这亦是该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获得的启示。
继市规划部门起草了齐齐哈尔市保护街区和保护建筑条例,填补了齐齐哈尔市保护建筑没有法律规定的空白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多方倡导下,在市规划局、文化局、住建局努力做好基础保护工作的同时,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全市各级群众性保护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并在日常保护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市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设有专职保护员。金代蒲峪路古城遗址所在的克东县,组织居住在遗址附近、热爱文物保护工作且有一定知识的居民担任专职保护员,从事遗址日常的管理和看护工作。该市历史文化建筑多集中于城区内,为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文管部门与建筑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及使用单位签订合同,明确了保护范围和流程。这些部门也相应建立起了兼职文物保护员队伍,开展安全检查、制止乱拆乱建行为,并积极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和文物知识,有效地杜绝了重大文物安全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