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平台开户 >> 城市品牌 >> 城市品牌 >> 内容阅读
大连走进国际花园城市 展现城市魅力
作者:林毅芳  仇宝红 来源:大连日报 添加日期:11年01月25日

       城市战略:始终面向全球高屋建瓴

      20年嬗变,大连从一座重化工城市转身为国际花园城市。2009年10月13日,在捷克比尔森,大连以令人折服的实力和令人神往的魅力艳压群芳,在景观改造、环保实践、公众参与等六个评选项目中,以总分第一名的骄人业绩一举夺得“国际花园城市”桂冠。由此,大连在世界舞台上又一次展现了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实现了一次城市的完美营销。

       这场华丽嬗变,早有伏笔。2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大连置身于全球背景,高屋建瓴地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如果没有这个源动力,“国际花园城市”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大连引发了一场有全体市民参加的、把大连建成什么样的城市大讨论,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要不失时机地对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大连逐步成为商贸、金融、旅游、信息城市。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让大连迈开了嬗变的第一步,完成了发达国家城市用了几十年才完成的环境治理任务,并下大力气对传统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大调整、大改造……

       迈进新世纪的门槛,大连迎来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家战略和“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任务。在这个重大机遇面前,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致认为:振兴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走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大连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大连进入了新一轮的五年计划奋斗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宏伟目标,并把“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写入“十一五”规划中。这一造福城市、造福人民的目标,不仅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也将确保大连在一个新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振兴。在这个高远的城市目标指引下,大连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大力推进企业搬迁,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大连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做新领军城市,并首先要做“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这更加体现了大连发展新兴产业,坚持走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接下来,城市建设的目标更加宏伟高远。2008年7月,中共大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上,市委首次明确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11月,时任市长的夏德仁发表题为《大连建设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构想》的讲话。这标志着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大连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体制和机制创新、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中国北方城市做出示范。

       今天,站在新的城市高度,大连又迎来了城市新的一轮嬗变。2009年7月,当“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喜讯传来,大连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在这重大机遇面前,大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连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切实承担起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和龙头的历史责任。8月17日,市委书记夏德仁在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大连建设成为城市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协调、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民生活健康富裕、全民生态意识良好的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处于振兴关键阶段的大连,胸怀更加高远。

       城市建设:让市民生活在花园里

       大连要从一座重化工城市变成国际花园城市,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环境革命和城市景观的彻底改善,以使城市功能实现跨越式的变革。

       见证和亲历了大连城市绿化美化这一巨变的市建委主任谭积斌说,十几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绿化美化作为改变城市面貌的城建重点工作,身先士卒地带领干部群众用勤劳的双手给城市穿上绿装。这些年来,大连平均每年投入财政收入的3.5%进行绿化,每年植树近50万株,至2008年,大连绿化覆盖率从10年前的31%提高到44%,居中国北方城市之首。我们不仅仅是在城市里建花园,更是把城市建在花园里,让市民生活在花园里。早期,我们是想办法在城市里见缝插绿、扩建绿地,绿色覆盖到位后,进一步做到城市周边形成大片的绿色屏障,让城市被花园围绕和环抱。现在,漫步城市,你能看到社区围墙、立交桥和高架路种植了近百万平方米的藤本植物,楼顶绿化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公园及社区、广场种植有近百万平方米的紫藤、金银花、常春藤等植物,平面和立体式绿化覆盖了全城。

       值得骄傲的是,大连所进行的景观改善并不是简单的栽花种草、只追求景观效果,而是更加讲究生态效应。例如,在树、花、果和小品、雕塑、水体的搭配上,从过去的凭感觉栽植,到现在就是建一个小品,也要有设计方案,打出效果图进行精雕细种;对树木病虫害防治,过去是简单地采取喷洒农药,现在改用物理方法,甚至已经开始采用生物防治。现在,大连谋求的是一个绿色组团发展的城市,组团之间结合湿地、水体、山体等若干大型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修建西郊、大黑山等森林公园,形成城市重要的生态战略点,既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连片发展,又可以保护城市山水林相融合的生态格局。

       城市面貌巨变,作为城市动脉的交通建设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升级重造。随着大连占有规划总里程59%的辽宁省滨海公路全线贯通,着眼全局的以高速公路网、经济干线网、区域连通网、农村公路网为核心加环滨海公路的大连“四网一环”公路交通建设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构建起了以大连为结点辐射东北、连通华北的对外公路大动脉;以市区为中心两小时可以到达各区市县的经济活动圈;以县乡村为节点20分钟可以到达二级以上公路的网络,形成了梯次分明的交通运输体系,使20年前城市交通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积极拉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全局频出大手笔,百姓出行也妙手连发。从快轨3号线大连火车站至金石滩段的通车,到2005年开工建设的快轨3号线开发区至金州九里段通车,以及2007年第一条BRT公交线路的建成,再到今年开工建设终点为旅顺口区羊头洼港的202路轨道线路延伸工程;从西部大通道、东联路的通车再到地铁工程的开工,市民出行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城市功能发生了跨越式的变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大连的道路建设并非是简单的修路架桥,城市建设者们连这样的“粗活”也和风景绿化建设一样讲究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修路遇到山体阻挡时,以前是直接劈山,现在我们是遇山开洞,不让山体有青岩山土裸露,把山体山脉保护起来;修路架桥以前是以能通车为目标,现在我们修路时还要确保景观建设到位,让每一条路都成为一道景观带,架桥时要研究桥墩粗或细、缝隙大或小,是否会影响美观,这样就做到了用较少的钱做最好的事,既干成精品又赏心悦目。

       可见,大连城市环境的嬗变之路既是大刀阔斧式的面貌变革,更是精雕细琢式的品质变革。城市环境和功能的这一个个大变革,让市民不仅生活在花园里,还可以更便捷、更舒适地“徜徉”于其中。今天,当市政府在景观建设和生态建设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时,人们徜徉在以20.99公里长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滨海路人行木栈道上,享受的是花园城市带来的温馨。

       绿色革命,还带来大开放的集群效益。城市环境变美了,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会议落户大连,选址最为挑剔的英特尔来了,夏季达沃斯年会来了、第八届亚太城市领导人会议来了…… 环境嬗变,带来的是大连的声名远播,城市品牌的极大提升。

       环保实践:让经济奔腾于绿道上

       大连以高屋建瓴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为指导,在城市越变越美的同时,社会经济也高速发展。在嬗变的过程中,城市的决策者们从没有让“先污染再治理”这样的绊脚石出现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而是走出了一条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高科技、高信息密度的绿色产业道路。

       回首上世纪90年代初,大连产业结构调整号角吹响,实施了大规模的企业搬迁改造,第一炮从市中心的啤酒厂改造开始,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核心区到边缘区,就连难度最大的大钢、大化搬迁,也在近两年实施了搬迁改造。这场企业大搬迁之后,大连染化厂变成了海军广场,啤酒厂变成了希望广场,油漆厂变成了星海人家住宅小区,垃圾场变成了星海湾,现在实施的更大手笔的大钢大化搬迁,将让这里成为与人居环境相协调的钻石港湾,昔日破旧的东港区将奇迹般地变成辐射东北亚的中央商务区……更令人称道的是,实施这些污染企业的搬迁,不是简单的异地重建,而是抛弃旧工艺,采取世界先进水准的环保工艺升级改造,让企业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随后一场场打造碧海、蓝天、青山、绿地良好人居环境的战役与企业大搬迁同时推进。1999年,在全市实现了1311个工业污染源在全国率先实现达标的基础上,大连又实施了星海湾、黑石礁及凌水湾周边地区、梭鱼湾区域等一批老大难项目的环境综合整治。在海域治理中,投入13亿元清理养殖浮筏,还清澈大海于民。在大气治理中,实施拆炉并网联片采暖,10年间全市共拆除燃煤锅炉4004台、烟囱3260根,还蓝天白云于市民。之后,市政府又实施了另一个大手笔工程,解决市内污染严重的最后一块硬骨头——甘井子工业区环境污染问题,果断关闭矿山、搬迁大钢、大化、大水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治理大化渣场,开展了甘井子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矿企业留下的灰色景象得到大为改观,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翠绿。

       除了城市“貌美”工程外,我市还实施了一系列“隐形”的生态工程,使花园城市不仅“秀外”而且“慧中”。 近年来大连先后关闭了196家违法排污企业,否决了80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建扩建项目,建成18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日处理130万吨)首次超过城市日用水量(105万吨)。国内首个污泥处理厂以及与垃圾填埋厂相配套的滤液处理厂在大连建成使用。同时大连的垃圾焚烧厂也正在建设中。这些埋在地下、百姓看不见的环境工程,却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质。

       市民生活的居住环境是否环保,也纳入到市政府考虑范围。这里有一组这样的数据:截止到今年初,大连在城市中的高速路、主干道和立交桥上设置了168公里的隔音墙,在住宅、学校和商业区域设有测音装置;2007年以后新建的高速路和主干道,全部采用降噪沥青铺装,大大降低了汽车行驶噪音;自2004年,大连城市道路建设了278公里的土壤透气装置;对污染企业搬迁后,政府要求必须对土壤进行“体检”,改良合格后方可再利用……数字是枯燥的,但先进的环保理念给市民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正是由于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大连有了如此的骄人成果:“十五”期间,在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呈上升趋势的现状下,大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例如,2005年我市二氧化硫单位GDP排放强度为5.5kg/万元,化学需氧量单位GDP排放强度为2.8 kg/万元,仅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如今,市民和游客在大连享受到的是朗朗的蓝天、悠悠的白云、青青的绿地和艳艳的繁花,这幅美丽整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北方明珠图让大连先后捧回了“首批国家环保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球环境500佳”等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而大连坚持走的一条条绿色产业道路也先后开花结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连成为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大连成为了“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大力发展会展业,大连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城市”……

       公众参与:让民心体现在城建决策中

       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最终是谁说了算?从上世纪90年代的有全体市民参加的、把大连建成什么样的城市大讨论,到后来市民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了民众的意愿深深地烙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地方。答案显而易见——既是主人又是“园丁”的市民,参与并决定着城市应该怎么建、怎么管。

       毋庸置疑,大连每次确立的城建目标都是超前高远的,面对目标的一次次升华,大连人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首先交锋的是观念的更新。谁都不会忘记,始于1994年的“拆墙造绿”旋风,挑战传统、封闭的观念就从拆围墙开始。“拆墙造绿”后的“扒小房”工程则是挑战利己观念、落后习俗的又一个“响雷”,在“水泥丛林”中诞生的一片片新“绿洲”,实现居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的理想愿望,每一件都离不开与落后观念的抗争。大连不断变美的环境不仅能约束人、改造人,也能使人产生内在的自律。当许多城市还在对环境管理进行“严管死守”时,大连早已转化为市民的“道德内化”,广大市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环境的共建中。尝到了环境变革带来甜头的市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必须舍小家一己之利才能让城市早日变得更美好。因此,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市民的拥护与支持,例如,自2005年开始,全市企业和市民积极响应政府“我为环保做一件好事倡议”、“海洋环保倡议”、“驾驶员环保倡议”、“六百万市民反污染倡议”等号召,参与各项倡议活动的企业和市民分别达到2万多家和300多万人次。

       一方面公众广泛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市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始终牵挂民心。凡是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令出台前,大连市都要召开市民听证会,并以此成为政府问政于民、接受市民监督以及市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从最碍眼处入手,从市民最关心处入手,从完善城市功能入手,从改善环境质量入手,大连市委、市政府在多角度审视了大连的历史文脉、规划建设风格、现状发展优势及国内外城市建设成功范例后,推出了一个个不畏艰难的举措,踩出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得到了市民一片片的支持与赞扬。

       与时俱进的大连市政府,还把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建设拓宽到网络上。大连市人民政府网是国内最早建设的政务公开网站之一,成为市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载体。至2008年底,有130多万市民通过这个网站了解政府的动态。18个市民自建的互联网时政论坛被列为政府重点关注论坛。2008年,政府通过市民论坛获得了38个良好的城市管理建议,整改了25个市政项目。

       也正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处处凝聚民心所向,才有了一组组让国际花园城市竞赛评委折服的“公众参与”的数据。大连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市民的“志愿”服务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大连每天有近3万人从事城市公共环境清洁,其中近万人为专业保洁队伍,众多的志愿者为城市提供志愿保洁服务。大连拥有42万名各类志愿者,至2008年,超过10%的城市人口参与志愿者服务,是中国志愿者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城市中11%的绿化由志愿者进行种植和养护,32所老人院和102间老年大学的39%的服务由志愿者承担。公众参与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企业公民”们,如大连市工商业联合会、大连中小企业网、大连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几十家工商业团体,积极参与城市发展策略、规划等重要文件的制定,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大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全市380多个房地产项目的周边环境进行了义务改造,使这些房地产项目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大连的12家企业分别为社会兴建了12个养老和孤儿福利院……

       市委、市政府把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贯彻始终,如此荣誉和成就也就来得顺理成章:在中国“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比中,大连在获得十大经济活力城市称号的同时,还获得了全国唯一最具分量的单项奖——市民满意奖;大连每年对近1万名市民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2008年公众对城市管理满意度达到96%;市长热线开通8年来,热线接通率达到100%,投诉按期办结率98%,行政效能投诉率较之开通前下降了68%,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2008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大连荣膺榜首。

       健康生活:让百姓乐享宜居环境

       这次的“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并不是一次“城市选美”。竞赛所推崇的花园城市,不是仅供观赏的“花瓶”城市,而是一个人人可以享受得到的城市,一个市民有着健康生活方式的城市。

       如果来到大连,赶上城市的节日,你会被那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所感染。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巡游表演、大连国际啤酒节的全民畅饮,大连烟花爆竹节的璀璨景象,都会令你心动,令你陶醉,令你流连忘返。在大连,市政府主办的每个节日,都会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参与。大连是个海滨城市,拥有380万平方米的优质沙滩,10年来大连投入8亿美元建成6个沙滩公园,每年举办沙滩节。大连还举办各种以爱情为主题的庆典活动。我们每天生活着的这个城市,成为了“中国恋人最向往的城市”。

       大连的城市景观改善强调“以人为本”,景观更多地被人们享受和利用,包括公园免费开放,增加更多的社区健康娱乐场所,广场和绿地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这样,城市的景观改善不是形象工程,而是给市民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5年开始,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元,在公园、广场等公众场所设置户外运动器材,供市民免费使用,到去年底已在中心城区实现了全覆盖。今年更是在一个区域至少建一条健身路径,让市民出了家门就是健身路径,而且还对植物园进行综合改造,特别增加了科普、运动、健身三项功能,给市民提供了健康养生的场所。另外,在滨海观光路上增加一段两公里多长的“亲海路”,对大连八大景之一的西山揽胜进行综合改造、免费开放。这样的举动一个接一个,大连“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这个金字招牌不再只是对外宣传的招牌,更让市民充分享受到了城市的旅游资源。

       大连市民的身体健康得到完备的保障,市政府不仅在200多个社区设有“社区健康服务站”,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免费的身体检查、健康咨询等,基本达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还设置了一支多达1万多名的健康指导员队伍,对危害市民健康的心脏病、癌症和肥胖症进行咨询并协助治疗。大连甚至还把外来人员和儿童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到2008年底,大连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达5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

       精神文化生活历来也被政府所重视。近三年,大连平均每年举办130多场免费文艺演出,为农村放映电影12096场,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大连是亚洲著名的足球城市,有34.8%的市民热衷足球运动。从小学至大学均有标准的校内足球场,很多广场也允许市民进行足球运动,每周均有足球比赛。

       生在海边的大连人不仅乐水,而且爱山。无论是春夏秋冬,在滨海路上、在家门口的健身路径上,都能看到市民爬山走路健身的身影;每年举行的国际徒步大会,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每年举办的市、区至社区各级群众性体育运动会,更是吸引了超过50万市民投身于运动之中……

       城市化的较高密度生活模式难免会侵蚀城市发展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质量和人们的身心健康,但从大连市民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的却是它给城市带来的无穷活力与朝气。大连人把大连当成最宜居的家园,这种精神面貌和自豪感令中外人士羡慕不已。正是有了市民这种无比的热爱,才有了为城市奉献的参与激情,而这种城市向上的城市精神就是大连发展的城市灵魂。

       遗产保护:让历史延续于将来时

       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大连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但这段不长的历史沧桑而厚重,美丽的城市面貌让大连被世界所赞叹,深厚的城市内涵更让大连散发独特魅力。

       懂得尊重历史的城市才值得被人尊重。为了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市政府分期分批确立了近3000幢老建筑为永久性保护建筑,每年都投资进行修缮,形成了以旅顺太阳沟老建筑、俄罗斯风情街、日本风情街、中山广场欧式建筑等一系列老建筑群;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万忠墓、达鲁尼市政厅旧址、东清轮船会社旧址、大连民政署旧址、中苏友谊纪念塔等一大批历史遗迹获得修缮,并向公众开放。另外,市政府每年还对始建于1932年的“白云书院”及13个近代学校进行修缮,并举办“国学义塾”教育,有35600名中小学生在此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连还非常重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确立了大连港、大连自来水集团、大连造船厂、旅顺海军四八一○工厂等工业遗产的保护清单,并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我们不仅尊重历史,更擅于有效地传承历史。除了历史遗迹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继承和产业化推动。复州皮影戏、复州东北大鼓、复州双管乐、庄河剪纸、长海号子等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重点保护项目,政府每年投入资金促进其传承和表演。始创于120多年前的“金州龙舞”曾失传了30年,大连组织民间艺人和专家,经过近1年的史料研究恢复了这个舞蹈的技艺,在2003年成为大连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金州龙舞”从辽南大地舞到了京城,继而舞出了国门。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民间挖掘抢救,大连还在市商业中心设置专门的非物质文化商区,低价租给民间艺人,推动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类似“为了一棵树政府购买整座民宅”的事例,则让世界看到了大连在生物遗产保护方面的真诚与用心。一株属于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东北红豆杉,在西岗区的民宅院里被发现,该树种为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残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是联合国明令保护的植物遗产,市政府为此购买了这座民宅,并派植物专家进行贴身保护。正是有着这样的意识,19种曾在大连消失的植物品种被重新移植回来,杨树、柳树、银杏、枫树等400多种本地植物被选为大连主要景观植物,至2008年大连本地植物达到97%。大连还划出285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人类限制活动区,使150多种野生动物免于人类干扰,新迁徙而来的动物品种比20年前增加了16个。

       未来规划:迈向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

       面对未来,与工业城到花园城嬗变之路无缝链接的,是一条更加宽阔的“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发展道路。今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大连不仅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还迎来了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机遇。“核心地位”、“龙头作用”同样也激荡出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热潮:以东港区建设为龙头的“钻石港湾”建设,面积达6平方公里,这里将成为比星海湾更令人震撼的东北亚中央商务区;胜利路拓宽改造,大大延伸星海湾的商务功能,未来将媲美中山路;老虎滩海洋公园的重大改造,森林公园的一个个崛起,大连的生态脉络将迎来新一轮的更新与升级;轻轨线不断延伸,地铁工程顺利建设,市民体育中心和新火车站、新机场的建设,随着着一个个大手笔工程的推进和完工,大连的城市功能将发生跨越式提升。由此我们看到了今天大连从工业城市嬗变为“国际花园城市”,只是站到了城市建设的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

       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大连的城市建设和功能调整还将实现一系列的转身和发展。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是,要让大连从“门户城市”走向“核心城市”,从“明星城市”走向“示范城市”,从“美丽城市”走向“气质城市”。

       这幅振奋人心的发展图景所诠释的意义是:大连是东北乃至全国的重要门户城市之一,但作为门户城市,只是对外联系的纽带和结点,功能较单一;而城市发展战略提出要走向“核心城市”,就是要撇弃这种单一,做功能综合的区域经济、产业核心。在此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大连面向不同区域具有不同角色定位:在腹地的地位——打造东北“龙头”;在国际的地位——建立环渤海“协作平台”;在周边地区的地位——构筑东北亚“战略结点”。

       大连是有着“中国浪漫之都”、“东方巴黎”之称的明星城市,但明星城市只是在某个方面走在国家前列的城市;而此次城市发展战略提出要走向“示范城市”,就是要把大连打造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城市。今后,我市将推进产业腾退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升级;明确战略储备用地,预留战略空间;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建议,创新管理体制。

       “美丽的海滨城市”,这是每一个到过大连的人的最直观感受。但“美丽城市”只是城市面貌优美的城市,此次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要走向“气质城市”,就是要让大连不仅面貌优美,而且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有城市品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意义。实现从“美丽城市”走向“气质城市”的核心战略,将更加突出“山海相融、中西合璧、国际名城”的形象主题。“国际花园城市是一个新起点,大连人民将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赋予这座城市以独特的魅力和品质”。代市长李万才充满激情和期待的话语激励着大连的建设者们。

       审视大连,刚过百年,既无悠久的城市历史,也缺少辉煌的文化衬托,既无中心城市的概念支撑,也缺少特殊的架构组成。这些“先天不足”,不能阻挡大连迈向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的脚步,因为这更需“后天努力”。今天,大连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国际名城的基本特征,再度获得国际社会的瞩目和肯定之后,“把大连建设成为城市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协调、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民生活健康富裕、全民生态意识良好的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这个新的目标正等待我们去实现。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bet365平台开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