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核心城市的地位。中原经济区也并不例外。寻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首先一个备选城市肯定是郑州。实际上,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大致圈定,与郑州市便不无关系。
一个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核心城市的地位。中原经济区也并不例外。
寻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首先一个备选城市肯定是郑州。实际上,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大致圈定,与郑州市便不无关系。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告诉记者:“如果从数据上进行定量研究的话,规划中的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与城市理论中的'断裂点理论’是相吻合的。”
所谓断裂点理论,指的是相邻两城市吸引力范围所达到的平衡点。更形象的说,断裂点就是每个城市“势力范围”的边界。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则应该是郑州市在理想状态下所能辐射到的最大范围,郑州市的辐射范围还难以达到这个理想状态。
河南省方面曾经针对郑州市的辐射带动范围进行过定量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以后发现,郑州现在作为一个单个城市的辐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它对河南省内的信阳、驻马店的辐射能力尤其偏弱。
要郑州发挥充分的影响力,足够大和足够强应该是对它的基本要求。
在此背景下,“大郑州”的建设就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该提法可以追溯到“郑汴一体化”概念的提出,该概念则源自于河南省2006年起正式实施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新的郑州在城市空间拓展上,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郑东新区的建设,再加上国务院新近批复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对郑州市未来的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更具想象空间。
郑州市需要做大做强是毫无疑问的,但河南省决策者似乎没有必要将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的重担完全压在郑州市一个城市的肩上,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急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之下。
于是,相较于在短时期打造一个强且大的郑州市这一“难以照进现实”的梦想,河南省学界提出了一个“组合城市”的概念。
该观点认为,河南已经有一批城市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当中发展壮大了起来,可以将这些城市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
“组合城市”意味着未来中原经济区的所谓“区域性大都市”是由多个城市组成,而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由一个城市来担当。当然,这样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看起来要比“郑汴一体化”建设需要更多的协调与联系工作,难度也并不小。
毫无疑问,无论是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还是“组合城市”概念下的中心城市定位,郑州市的角色无疑是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从近期郑州市在与内陆多个地区争夺富士康内迁工厂的竞争中取胜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河南省方面似已明确表达了集结全省之力做大做强郑州的意图。
在上述背景下,日前,本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郑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世显。丁在出任郑州市委宣传部长前,曾担任郑州市副市长,主管城建工作。提到郑州市在未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定位时,丁世显反复强调,应该从国家区域经济格局的层面上,来重新思考郑州市的定位。
对此,或许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郑州市的决策者应该这样看,二是河南省的决策者应该这样看,三是在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可能也需要这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