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平台开户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上海最早工人新村的启示:城市可以高大上,社区需要小而全
作者:李继成 来源:澎湃新闻 添加日期:15年07月10日

       【编者按】

       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公园是可以品味的,天际是可以眺望的,上海的城市表情是大气而优雅、温暖而令人愉悦的……

       围绕上海2040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上海启用了打造城市规划的众创众筹平台——“SEA-Hi!”论坛。首届论坛上,建筑师俞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摄影师席闻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潘旭山、AECOM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和作家陈丹燕等七位演讲嘉宾从不同视角跟与会者分享宜居理念,畅想城市空间品质。

       澎湃新闻正陆续推出对七位演讲嘉宾的专访及演讲嘉宾的发言。本期主角是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办事处主任潘旭山,他根据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社区特点,提出了社区发展应该注重“小而全”的观点。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马路越造越宽、商场越来越大,城市形象越来越高大上,但具体到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读书、看病、散步……就近解决是很多人的愿望。

       “从社区来讲,我比较欣赏这种小而全的形式,因为这种‘五脏俱全’的社区更适宜居住和生活。”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潘旭山近日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社区功能应该进一步复合化,宜居、宜业、甚至宜游,营造精致、便利、完善的日常生活圈,为居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文体、商业等一站式生活服务,营造活力开放的交往空间以及安全舒适的休闲空间,并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实现多种功能高度复合和产城融合,提高市民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澎湃新闻:现在人们动辄喜欢说“高大上”,你为什么对“小而全”情有独钟?

       潘旭山:在社区建设上,我认为“小而全”比较合适,是基于社区所具有的功能和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而言的。

       简单打个比方,第一次装修没经验的,都把精力花在地板用深色还是浅色或者瓷砖用什么花色上。但过了若干年后,你已看不出颜色的区别,真正起作用的可能是那个开关,插座,也许当时装修时并没有很关注。

       社区建设,也要强调功能。比如曹杨新村,生活上来说商场、邮局、银行、医院、学校等等,一应俱全,休闲来讲,有健身步道,有在中心城区的社区中独一无二的环浜,出行上,公交地铁都有,生活还是很便利的。

       澎湃新闻:能否具体介绍曹杨社区如何实现生活便利?

       潘旭山:如果将曹杨一村作为原点,整个曹杨新村拥有3分钟的休闲空间圈、5分钟的生活空间圈、10分钟的出行空间圈。

       3分钟大约可走300米的距离,散步、逛公园、跳广场舞等等,日常休闲都可以在300米的距离内完成。

       5分钟的生活空间圈内,可以完成买菜、小孩上学、老人要养老、看病、逛商场买东西等等。

       而从原点走10分钟,其实一定就走出曹杨了,从出行来看,有地铁、公交等要素。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待这种生活便利给居民带来的好处?

       潘旭山:如果说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社区就是这个生命体中的细胞。从时空角度来讲,社区就是家附近的地方,对居民来说不可能对着行政区划图说,这边是曹杨那边不是曹杨,而是家附近的地方就是基本上步行15分钟内的地方。

       人的一天基本活动分为4个大类,即上班、交通、睡眠、活动及其他。按照正常的生活来分配一天的时间的话,每个人每天的有效活动时间为6个小时,除去偶尔外出购物、吃饭、娱乐外基本都依附在社区。因此,一个把公共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功能尽可能齐全、周到的街区,才能够让居住于此的居民提高有效活动时间的质量。居民能就近解决很多事,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就会增加,这一点,曹杨新村的居民是有体会的。

       而伴随着信息化、低碳化、国际化和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发展趋势,将来人与社区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未来社区功能应该进一步复合化,宜居、宜业、甚至宜游,营造精致、便利、完善的日常生活圈,为居民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医疗、教育、养老、文体、商业等一站式生活服务,提高市民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澎湃新闻:现在,无论是上海还是国内其它城市,追求高大上的现象明显,这是否与你所说的社区建设应坚持“小而全”有矛盾呢?

       潘旭山:其实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主要的区别是人多、面积大、车多,但我们应该坚持就近为原则,因为人的活动还是就近为原则,大城市特别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交通成本很高,如果很多事情都能在社区完成的话,会大大节约我们的时间成本。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提出质疑,大上海应该追求“高大上”,不应该弄“小而全”的东西。我觉得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小而全”,讲的是从空间的功能角度的一种雪中送炭,而“高大上”讲的是空间形式上的锦上添花。

       澎湃新闻:“汽车+互联网”时代,是否还需要强调实体空间对居民的实际意义?

       潘旭山:科技的迅猛发展似乎打破了时空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不止汽车,还有高铁、飞机、磁浮等等,人类的空间移动能力得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这种突破只是相对的,而时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限制却是绝对的。我们不能生活在车里、船里、飞机里,回归本源后,我们还是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一定地域居民生产、生活的功能,同时也需要更加优质、更加适宜的社区环境。而万能的网络也不可能代替一切,比如:生病了,还得去医院、找医生,想打球,还得去室外、找场地,网络游戏恐怕远达不到户外锻炼的乐趣……一些生活的基本需求依然还是离不开实体空间的。

       澎湃新闻:曹杨新村建造于1950年代,房屋的配套设施相对来说也比较简陋,今后如何提高居住质量?

       潘旭山:经过这么多年,房子的确有些老,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目前曹杨新村有8000多户居民是煤卫合用的,这个数字占普陀区的一半多,最多的是4户合用,因此近年来群众呼吁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是蛮强烈的。

       但曹杨新村的老房子按照现有的政策,并不能像二级旧里那样纳入旧区改造的范围。目前主要是根据房子的具体结构,实施合用户改造,这种改造不会很彻底,但比过去好一些。同时,实施起来还有一些问题,除了资金,还必须楼里百分之一百的同意,这与加装电梯类似,如果有一两户不愿意的话,就很难实施。

       其实,从全市范围来看,像曹杨新村这种老的工人新村还有很多,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都面临着房子如何改造、社区如何进行更新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小而全”——对社区空间的思考(节选)      

       说起社区,作为老百姓,社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可以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来看。

       在老百姓的心中,社区就是家附近的地方。我们常说走出家门就走进社区,但是一直往外走,就走出了社区。一般来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算是在自己家附近,上海一共100个街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平均面积6平方公里。如果简单画个圆圈,半径1公里至1.5公里。所以和我们的感觉走10到15分钟还是很吻合的。

       从时间意义上,社区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它就是一个人一大半时间都要活动的地方。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人的活动无非三个圈,一个就是家附近社区圈,一个就是单位附近的工作圈,一个是两者以外的其他的地方。有人说,可能家不一定是呆的时间最多的,可能单位最多。1周5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8小时,一年52周,而且还有一些法定的节假日,都除去以后所有的工作时间折算成24小时的天数,只有83天。占20%多一点。当然工作狂另当别论。还有一整天不着家的人,也另当别论,可能在其他的地方。但是绝大多数人,我想应该还是以家为主。

       接下来我通过曹杨新村这个例子来介绍我的观点,就是“小而全”比较适合。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只有2平方公里,人口10万,所以小是天然的,肯定很小,它是否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把它划分为3分钟的休闲空间圈、5分钟的生活空间圈、10分钟的出行空间圈。这个原点就是曹杨一村。

       从休闲的要素来说,我们要散散步、要居家、要逛公园,现在大妈们还要跳跳广场舞等等。从曹杨来看,这些要素都完全能够满足,有8条林荫大道、2座公园等,还有电影院、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3分钟大概300米的距离。特别是曹杨新村还有一个4.7公里的环浜,可以说上海中心城区来讲是独一无二的,水质清澈见底。

       5分钟的生活空间圈。人大概走500米左右,日常生活要买菜、小孩上学、老人要养老、看病、逛商场买东西等等,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从曹杨来看,这些要素也一应俱全。大规模的菜市场5座,还有曹杨商场。特别是根据辖区居民老龄化比较高的特点,建设了5个为老服务的“久龄家园”,老年人养老非常方便。

       出行圈。为什么10分钟?从原点走10分钟,其实一定就走出曹杨了。从出行来看,有地铁、公交等要素。曹杨的规划,这是原始的一个规划图。道路的路网非常有特点,就是窄、密、弯,甚至很多丁字路口,像小迷宫一样。往东走绕一绕就变成往北走了。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它适合于步行,不适合于穿越式的交通,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住在曹杨里面的人,是不愿意把车开进来的。所以虽然路很窄、很弯、很密,但是很通畅,不堵车。公共交通也发达,有20多个公交线路,有3个地铁线路。特别是我们现在在规划建设一个慢行体系,刚才嘉宾已经提到了,适合于人的行走的慢行体系。

       说了这么多,曹杨新村我觉得是比较典型的、从社区的空间规划来讲一个“小而全”的代表。那是不是曹杨的规划十全十美、没有遗憾?我觉得完全不是。

       从遗憾来说,很多,而最大的遗憾,应该说是没有很好的坚持规划。比如曹杨新村,曹杨一村最早都是2层建筑,后来加为3层,再后来统一建造的是5层,而5层又统一加到6层。再后来建了很多商品房,都是10层朝上、20层,最多到30层。所以容积率一再突破。另外环浜,最开始是完全可以走通的,后来因为商品房的开发,各自占山为王,连通性和整体性受到影响和破坏。

       回到今天讲的问题。什么样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更加适合于比较大规模的城市?

       其实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主要的区别是人多、面积大、车多。所以实际上出行成本比较高。有人做过统计,北京平均上班是52分钟,上海48(分钟),广州47(分钟),基本都属于难兄难弟,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如果公共交通,时间相对更长一点,58分钟。相当于一个小时。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就近为原则。因为人的活动还是就近为原则,大城市特别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交通成本很高,如果很多事情都能在社区完成的话,会大大节约我们的时间成本。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提出质疑,我们大上海应该追求“高大上”,不应该弄“小而全”的东西。我觉得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小而全”讲的是从空间的功能角度的一种雪中送炭,而“高大上”讲的是空间形式上的锦上添花。

       我这边有一个图,可能很多人家里都装修过。最开始没有经验的时候装修,就关注上面蓝箭头指的东西,地板、瓷砖什么颜色,当然有品位很重要,但是实际居住几年以后发现,更重要的恐怕是红箭头指的东西,就是插座和开关。这就是功能。我们也可以设想一种场景,如果我们在南京路突然间内急想上厕所,这个时候周围有一个厕所重要,还是说这个厕所是否富丽堂皇重要?我想答案非常简单。所以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而且满足功能是首要。

       另外也可能会说,现在的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社区空间意义是不是要打折扣?有点过于井底之蛙了?我想说的是,科技虽然说打破了时空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但还是没有根本性的打破。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朋友他很早买了一辆私家车,就开着车在全上海买房子,随便挑,后来在浦东买了。他工作是在浦西,刚开始觉得不错,又过了几年,他说实在不行,上下班实在太不方便,来回要一两个小时。所以我觉得社区,公共空间的意义没有打折扣。

       也许有人说,特别是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事情动动鼠标就能完成,都是虚拟的,实体性的空间是否还这么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也就是说,一种体验式的活动是互联网可能永远无法替代的。比如说吃饭,您总不能点点鼠标代替吃饭。比如说跑步、散步,也不可能上上网代替散步。所以虽然说互联网给实体空间的利用带来了一些变化,但是根本性的东西没有变。

       我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现在大家玩手机,都有朋友圈、微信,加了很多人,有好几百、一千个。但是这种交流能不能代替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情感的交流?我认为代替不了。不要看你有朋友圈的一千个朋友,其实真正的朋友没有一千个。比如我炒股,急需资金,要哥们儿给我打一百万,我看一千个人没有几个会回应。开个玩笑。

       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很大生活上的变化,但是实体空间仍然很重要。

       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最后两句话结束我今天的交流:我们需要城市宏伟壮丽的轮廓,我们也需要社区简单舒适的生活。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bet365平台开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