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平台开户 >> 城市品牌 >> 城市案例 >> 内容阅读
小城镇的进化:有"塑造功能"的产业才有城镇化的张力
作者:叶俊东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添加日期:13年07月02日

       王新和终于在镇区买了套房子,成为鄂东罗田县九资河镇的镇区居民。这里距他祖辈居住的村子4公里。

       50开外的王新和,算得上第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30来年,现仍在江浙一带打工。户籍关系上,他还是原村的村民,但与父辈比,也算“进城了”。

       镇区约5000常住居民,大部分与王新和类似。

       还有“逆向居民”。从这里走出、已作为黄州市民近30年的汪先生,年近50,也在镇区买地建了房。不止因为“根”的缘故,还寄托着他的“田园养老梦想”: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原生态蔬菜——这些在大都市无法实现的梦想。

       “临时居民”则是来自武汉等地的游客,慕“大别山主峰”和“鸠兹古邑、梦里老家”之名,一探千年小镇风情。

       此前数十年,该镇通县城的70公里砂土山路,汽车单程3小时左右,与旅游无缘。而今天,却挟全国生态镇、湖北旅游名镇之辉,正力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绿色低碳经济示范镇。

       这个群山深锁的小镇,20年城镇化步履,未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激昂节拍,诠释的是怎样的“进化”节奏?

       因机遇生,因产业兴

       九资河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与安徽金寨县接壤,四周高山环绕,中部为丘陵河畈,有“三关六寨九河十三畈”之称。据近代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春秋战国时期,九资河为楚国鸠兹邑。明代设有巡检司衙门,清代亦设千总衙门。

       虽有吏治2400余年,还有“千年古镇”之说,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镇区只是一个十字形的土街,无路灯、人行道。镇区居民以镇政府、“七站八所”工作人员为主体。

       “那时镇区的标志,就是一座桥。”镇委书记毛红志说,“像一个村子”。既为“镇”,就需要“建镇”。这一阶段就是转变观念和认识,打造小镇雏形。

       新世纪前后,对街道进行硬化,提升镇区服务功能。

       转折出现在新世纪头10年。其时,休闲旅游平民化时代到来。

       虽为建制镇,但九资河以农业为主,除小水电外几乎无工业。因交通闭塞,后来支撑“旅游名镇”的山水风光、古邑特色,尚不构成旅游资源;日后名气大噪的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还只是县内一些机构的避暑之所,“旅游胜地”还在襁褓中。

       湖北省城建厅牵头建设“全省100个特色镇”带来契机,九资河由单纯的“建镇”,向创建特色镇、旅游名镇转变。

       得益于九资河境内的天堂寨、薄刀峰、青苔关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三省垴避暑区、天堂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以及高速公路、二级路的修建使武汉到九资河的车程最快2个半小时,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叫响品牌,武汉等地的游客涌入,激活九资河的旅游产业。

       小镇的“进化”撞开旅游之门。镇长叶锦明介绍,九资河目前围绕“十个一”办特色旅游:一座名山——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一个湖泊——天堂湖风景区,一片红叶——天堂红叶田园风光,一个名镇——鸠兹古邑,一个名村——圣人堂旅游名村,一个古垸——罗家大垸明清古建筑群,一批名人——以京剧鼻祖余三胜为代表的历史名人,一台好戏——《大别山放歌》,一方良药——九资河茯苓、天麻,一道名菜——天堂吊锅。2012年旅游人数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

       如今,九资河镇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扭在一起抓,主打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正兴建两条特色旅游线:一条以红叶观赏为重点的“田园风光观赏线”,一条以罗家大垸为中心的“寻根访古线”。

       传承“壳”,聚生“核”

       从这里走出的人,蓦然回首:一座古垸的“壳”,成就了一个特色镇的“核”。

       走进九资河镇区看到,两条小河汇集穿过群山簇拥的镇区,景观堰、景观亭、景观廊桥,把随性流淌的河水变成一幅“山环城、水穿城”的山野水景图。

       体现特色街区景观的,是统一的建筑风格:每栋建筑最高不超过4层,同一的粉墙、蓝瓦、龙型风火墙。

       叶锦明说,这种近似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不是凭空杜撰或盲目抄袭,而是源自该镇官基坪村罗家大垸明清古建筑群。

       罗家大垸有400多年历史,是湖北省内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风格之一的“围龙屋”特色。最大特点是“围”——山围水、水围垸、垸围院、院围屋,深透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宜居环境追求。

       “鸠兹古邑”虽有文字记载,也有广化寺、天子坟、圣人堂等古迹遗址,而“活着”的实体、人文印记却不多见。罗家大垸对打造“鸠兹古邑”带来希望。

       但这种建筑的传承早已断裂。在九资河境内,过去是清一色的土砖瓦屋,近年则被江南通行的两三层灰砖楼房取代。

       为突出保持和传承地方建筑风格,九资河镇聘请华中师范大学景观学院以罗家大垸明清古建筑群为蓝本,编制了《九资河镇旅游名镇特色街区景观改造修建性规划》,对镇区、中心村统一改造修建。

       山、水、古邑这三大元素,使“鸠兹古邑、梦里老家”的定位清晰起来。

       这一“古邑风格”,不单重现九资河镇区及中心村,罗田县城至九资河镇公路两旁的建筑,也按这一样式修建,成为建设中的“百里生态画廊”主体景观之一。

       “特色名镇”因旅游撬动而兴,又因古邑特色凸显,使旅游、产业、人文资源的聚生裂变有了“核”。有了“鸠兹古邑”的“壳”这个抓手,就能以旅游为主体重塑支柱产业,过去散落的、司空见惯的平常资源,具备了重新发掘或附加含量的产业开发价值。

       比如“天堂吊锅”——房梁悬木质滑杆吊住菜锅,各种菜肴混搭其中,升降于火塘之上以保温,一家人围坐火塘用餐。这是九资河农家流传千年的冬季就餐形式。近年,农村大面积“屋”改“楼”,吊锅被火锅取代,大有遗弃之势。而今,“天堂吊锅”成为游人的必选项目。

       一直湮没无闻的人文资源被发掘出来。比如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在九资河圣人堂村举兵起义,京剧鼻祖余三胜、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驱陈翼龙等是九资河籍,但从来没有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很多当地人都不甚了解。如今,京剧前身东腔戏、畈歌、舞龙狮、皮影戏、拳术等遗风,借“鸠兹古邑”这个资源平台得以开发。由本土演员编排的原生态歌舞《大别山放歌》在景区常态化演出,成为大别山旅游的卖点之一。

       产业“塑造功能”

       因为是建制镇,在人口统计中,九资河镇3.96万人口,全部是“城镇人口”。实际上,包括王新和这些镇区居民,仍是农民身份。

       “户籍问题,在我们这里无所谓,不会成为城镇化障碍。”毛红志说,不像大中城市,上学、就业、购房购车都与户籍相关,难以突破。我们说城镇化,追求的是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群众要享受比农村更高层次的生活服务。

       让农民进小城镇不难,毛红志说,“核心是把产业做实。”

       九资河镇依靠两大产业:旅游和药材。全镇年收入4亿元,其中旅游1亿多。

       药材贡献了2个亿,主要是天麻和茯苓。该镇天麻产量连续三年占全国总产量的1/3;“九资河茯苓”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产品,2007年被国家质监总局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有“塑造功能”的产业才有发展张力。九资河要“塑造”什么?塑造“鸠兹古邑”的品牌形象,塑造“天然氧吧”的生态价值,塑造“旅游名镇”的休闲魅力,塑造“特色景观”的文化品位。

       这里被誉为“鄂东最后一块净土”。境内无一工业污染企业,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5万个,堪称天然氧吧,“到这里来洗肺”广而告之。

       “从2012年起,是我们城镇化的第四个阶段。”毛红志说,主要是围绕绿色产业,创建全国绿色低碳经济示范镇,“要把特色优势做得更明显,更突出。”

       天麻和茯苓要消耗大量木材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与九资河着力打造的山水品牌,难免冲突。虽然这两大药材占全镇总收入“半壁江山”,但该镇仍在寻求替代发展,比如发展桔梗、百合、南苍、金银花等不消耗资源的药材。

       旅游业根基尚浅,围绕旅游的吃、住、行、购,还缺少塑造力强的特色产业支撑“旅游名镇”。

       投资1.5亿元的“余三胜文化产业园”,或许将是承担“塑造功能”使命的产业。这个占地100亩的产业园,规划有余三胜文化广场、余三胜京剧院,并将建民俗展示馆、土特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台湾韩国产品一条街。

       “要达到4个目的。”毛红志说,促进对京剧文化的了解,对大别山风情和民俗全面综合的展示,对地方特色产业规模性推介,让游客有参与性的文化体验活动。同时,“提升古镇品位。”

       旅游财富网CEO曾晓成建言,在我国各类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如果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融合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体验等现代服务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引导休闲旅游、养生养老进行综合开发,无疑是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之一。

       在中心村“进城”

       镇区不是九资河城镇化的全部。按总体规划,2平方公里的镇区容纳1万人。

       其他人的“进城梦”如何实现?九资河镇选择“镇区+中心村”。中心村像镇区一样规划、建设,形同“缩小版”镇区。

       据毛红志介绍,中心村就近安置一批原来分散居住的农户,他们距离老屋、承包田地和山林很近,在改善居住条件、享受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同时,田可种、林可管,并各自形成特色致富产业。

       目前已成规模的中心村有4个。徐凤冲村有2000多亩红叶区,被誉为“中国红叶第一村”,全村有农家乐20余家;罗家畈村是药材专业村,八成农户种天麻;文家畈村正在建设生态宜居村。

       基础设施、建筑水准、公共服务方面不比镇区差的圣人堂村,是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门户”,旅游开发较早,有湖北旅游名村、全国休闲农业示范村称号。叶锦明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全村有40多户农家乐,最高的年收入150万元。

       “这种‘城镇化’,改变的是生活品位,没改变的是原有生产方式。”毛红志说,中心村是镇区的拓展和补充,能解决一批农民既想享受城镇生活方式、又不愿改变原有生产习惯的两难问题。

       正在规划中的官基坪村有望成为一个新样板。该村去年被纳入国家“大别山区扶贫开发示范村”;今年4月,在住建部“2013年村庄规划试点”中,又列为全国34个试点村之一。试点编制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已完成实地勘察。

       据悉,官基坪村将规划有整齐的道路、路灯、自来水、下水道、水景公园和污水、垃圾处理场,将建设幼儿园、小学以及文化、养老、医疗、商业服务网点。

       该村的未来,或能吻合网民们设想的中国小村镇蓝图:“通畅的交通系统,完善的社区服务系统和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的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和环卫等基础设施。”

       难在人的“进化”

       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问题,毛红志等人每天在为“钱从哪来”挠头。但挠心的是,“洗脚进城容易,洗脑进城难。”

       毛红志说,“镇区住的还是‘农民’。”

       就镇容镇貌来说,镇区安排了8人扫街,也有一辆垃圾运送车,但车乱停、棚乱搭、摊乱摆、垃圾乱倒、海报乱贴的状况未根本改观。每逢节假日,街面人车混杂,通行不易。虽说也聘请了城管执法人员,但一无票据,二无处罚权。

       生活陋习的隐患,对极力营销的山水招牌构成威胁。九资河的水是山泉水,清澈甜冽,为长江支流巴河的源头。而目前,农村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饭盒和超薄塑料袋等,都推到河边堆放,直接污染河水。虽然明确了“户分类、组集中、村转运、镇处理”的办法,但面广量大,且无人、无钱、无制度,导致环境整治没保障。

       小镇的“进化”,难在人的“进化”。“古邑”,不能只是“古邑风格”在建筑上的呈现,“古邑”的人文特色、文明教化怎样传承?

       “单纯教育不效,管理搞狠了不行。”毛红志说,“提高人的文明程度,是城镇化中最重要的,否则农民变不成居民。但这也是最难的,有效抓手不多。”

       长期浸染江浙城镇生活的王新和,大概还不满足在九资河镇的“进城”感觉,汪先生的“田园养老梦”可能要假以时日。但他们也表示,近20年小镇的“进化”支撑着他们的信心。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 腾讯微博分享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校内网 转贴到开心网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bet365平台开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