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文化建设活力盎然。
这一年,文化领域新政鼓舞人心:我省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文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一年,文化产业实现提质提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遍地开花、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县域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和平台建设成果喜人。
这一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愈加健全:我省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增强文化供给,改进服务方式,推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这一年,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中国特色、河北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
2016年,我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凝心铸魂的作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树立新理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质提速
2016年终岁尾,保定文化产业发展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列入省文化厅“十三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中关村(保定)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园项目即将动工。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保定市目前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约3500家,资产总额达202亿元,2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十三五”期间,保定将重点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十个领域下功夫,预计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22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或超过5%。
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果,是全省文化产业提质提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6年,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产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一谋划、强力推进。4月,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9月,印发《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10月,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现场交流会,各市递交《“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责任书》,确定每年就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推动工作扎实落地。
新政策新举措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使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2016年全省新增投资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超百个。仅2016年上半年,我省与北京、天津合作建设文化产业项目63个,预计投资超过300亿元。争取驻京投资机构和金融单位为我省文化产业投资、授信约400亿元。
统计显示,2016年全省新增文化市场主体2.4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0余家。国有重点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民营文化企业势头强劲,全省在新三板等资本市场挂牌的民营文化企业达12家。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区位特点,我省坚持“一县一品”,县域文化产业实力日益增强。各地注重打“优势牌”,谱“特色曲”,蔚县剪纸、藁城宫灯、宁晋工笔画等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三河、霸州、迁安等地注重与京津高校和高端文化企业对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张北、丰宁、涞水等地依靠文化旅游,走出加快经济转型的新路子。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工业、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石家庄动漫产业集群、武强音乐小镇、张家口阳光冰雪季、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一大批特色项目和园区有效提升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生力。
加强平台建设,文化产业招商合作日益深入。2016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我省共有77家企业参展,发布文化产业项目170个,仅开幕当天上午,就有54个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达1044亿元。此外,省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省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我省建好自有平台,一批“冀味”浓郁的文化会展品牌受到业内外的认可和欢迎。
创新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浸润百姓心田
2016年12月1日,蟠龙工艺精品展;12月2日,“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览;12月23日,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织染纫绣”系列展……
仅2016年12月,河北博物院就推出了多场重头文化展览。据统计,2016年,河北博物院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博讲坛”推出讲座30余场,“快乐学堂”推出活动50多项,迄今已免费接待参观者50多万人次。
文化事业的发展,最大受益者是群众,最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群众需求。
加大设施建设力度。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6年,我省省级对下转移支付安排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资金达7.1亿元。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16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美丽乡村”专项行动,目前共建成设备齐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985个。
如今,全省11个设区市都建有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并基本实现免费开放。一个覆盖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树立典型带动全局。2016年5月,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集中评审会议在京召开。廊坊市在中部10个城市中拔得头筹,顺利通过集中评审验收。这是继秦皇岛后,我省又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城市。
以此为契机,我省积极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区)、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等县域品牌文化创建活动,评选出50个特色文化广场和300个基层文化之星,带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朝着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
突破单一服务模式。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我省公共文化场所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新方式。图书馆不再是单纯读书借书的场所,美术馆也不再是仅仅举办画展的地方,文化讲堂、相声沙龙等活动越来越丰富。各级群艺馆、文化馆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文艺辅导工作,2016年以来培训业余文艺骨干近万人次。
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我省2016年举办各种惠民演出达2万多场次。其中,“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中宣部高度肯定。张北县“城乡文艺演出服务体系”、石家庄市“文化惠民卡”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产生广泛影响。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全省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创建工作蓬勃开展,2016年共建立各类文艺辅导基地近2000个。
勇攀文艺“高峰”,多措并举推出更多精品
时代呼唤文艺精品,人民期待文艺精品。
为提升创作水平,更好地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2016年以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度挖掘和传播河北丰厚的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纪实文学《大山教授》、电视剧《海棠依旧》、电影《血战湘江》、河北梆子《牺牲》、话剧《成兆才》等文艺精品,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2016年10月29日,我省重点影视项目、冀商题材电视剧《布衣天下》在高阳县开机,预计于2017年在央视一套播出。2016年12月10日,冀沪两地合作的抗战题材电视剧《风铃渡》在省会开机……我省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被仲呈祥、李准等著名文艺评论家誉为“河北现象”。
为实现精品创作生产的持续繁荣,我省多措并举,在创作生产、人才培养、宣传传播等整个产业链条中,建立起一套扶持奖励、机制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统筹规划。系统挖掘梳理河北文化资源,成立河北省文化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项目库,邀请国内艺术名家对河北的文艺精品创作进行规划、研讨、论证,形成科学的选题规划论证机制。组织实施河北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高峰”作品。
加大扶持力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推动重点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实施河北文艺原创精品出版推介项目,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机融合。各级财政加大对创作生产的投入,完善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2016年,我省共有40多个文艺项目列入扶持奖励之列。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成立网络作家艺术家协会,做好网络文艺创作的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等工作。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
打造梯次衔接的“文艺冀军”。2016年,我省在各个艺术门类,重点推出约20名中青年艺术家。同时,组织实施青年剧作家、青年戏剧音乐家培养工程,重点培养40名戏剧青年才俊。此外,我省还开展基层文艺骨干培养工程,努力为基层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文艺人才队伍。
我省文艺精品频出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勇攀文艺“高峰”,久久为功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