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正式动工。从这一天起,珠三角湾区建设加速,大桥时代即将来临。在未来的7年中,深圳将带给中山哪些利好?中山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围绕上述问题,本期“兴中道”特邀请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等专家学者,为中山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主持:南方日报记者 郑平
主动对接广深中山要学会“左右逢源”
陈广汉
最近几年来,中山加快了与深圳合作的步伐,取得不少成效。在这种双向合作的过程中,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扮演了对接深圳高新区桥头堡的关键角色。
从区域定位出发,深中通道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与西南两地重要战略通道。尽管距离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还需数年时间,在此之前,中山应该在交通等方面,提前做好规划。
最近在中山召开的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陈如桂提出,要加强与广佛城市圈的对接,未来将实现通过地铁半小时即可抵达广州的交通条件。这种新思维高屋建瓴,颇具前瞻性。
目前,珠三角有两个中心城市。深圳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则在交通、教育文化、商贸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此两者之间,中山不能只满足于与深港城市群的简单对接,还要主动承担起两个城市群资源流通连接器。
近来,随着南沙自贸区成立后,广州的城市重心将逐渐向南沙方向延伸。中山正好与广州南沙接壤,使得其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的对接,对于双方而言都有很强的互惠性。未来通过将广州地铁与中山城轨对接,实现人才在半小时内两地往返,中山的创新环境和各项软环境将会得到巨大的改观。
深中通道最终的竣工时间在2023年左右,距离目前还有六七年的时间。在接下来这段时间里,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的格局还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中山不能被动等待,要果断出击,主动实现与深圳、广州两个城市的对接。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在《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将“珠三角湾区”与津京冀、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并列。“大湾区”建设意味着,未来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就目前看来,阳江、茂名这些粤西城市的发展潜力很大。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山要有争当珠江西岸地区发展“领头羊”的勇气和魄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之中,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中山要努力向湾区的核心城市看齐。对比珠中江三个城市,中山拥有最大的经济总量,势必要走在珠三角一体化、区域融合的前列,主动担当承接深港和广佛两大城市群资源互动的连接器。纵观珠三角湾区几个城市,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中山处在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的几何中心,有必要担当枢纽角色。
目前看来,中山与毗邻的珠海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从全省的大格局来看,相邻城市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广佛同城、深港同城、深莞同城的趋势日益明显。比如,广州和佛山已经通过地铁衔接打造了广佛都市圈,深圳与东莞南部的镇区的联系也日渐加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山和珠海也应该探索区域合作,共同担当起珠西地区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作者系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
用规划引领“大桥时代”
翁计传
“一桥飞架珠江两岸”,随着深中通道的开工建设,“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都市圈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山所处的潜在区位优势将很快转化成现实区位优势,将由“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发展成为“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如何迎接“大桥时代”,抓住机遇?规划引领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编制2049战略规划,谋划发展大战略。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和广州18号地铁线等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山在城市定位、空间格局、产业选择及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要科学谋划,高瞻远瞩、统筹布局,中山完全有条件有机会发展成为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市规划部门已启动中山2049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大战略,重新构筑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快速转型,提升中山综合竞争力。
第二,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深中通道。中山干线路网规划早已“谋定”,对接深中通道的交通路网需要加快建设,要在翠亨快线通车、环岛市政道路初步建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东部外环高速、中开高速、广中江高速、中江高速东延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市政干线路网建设,与上述高速路网实现便捷通连。与此同时,中山还将统筹考虑应对深中机遇,构建各类发展大平台,完善各类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能留在中山,吸引更多的人来中山休闲旅游消费。
第三,打造重大发展平台,引领中山转型发展。坚持以大平台带动大发展,统筹全市资源,重点打造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角-民众片区、板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平台等一批重大平台,强化与前海、南沙、横琴等国家战略平台对接合作,不断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助推中山产业实现快速转型升级。
第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目前中山主城区首位度不高,高端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城市特色不明显,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精品城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规划部门将通过岐江新城、中山站和中山北站片区、旧城改造、特色村镇、岐江河一河两岸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注重城市设计,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美化城市风貌,积极打造现代化精品城市。
第五,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建设珠三角休闲旅游中心花园。中山将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整合滨海滨河生态资源、山林资源、文化资源,发挥城市森林、滨海景观、地带性森林植被和丰富的森林文化等森林资源特色与组合优势,构建和形成以体育旅游、度假旅游、观光旅游、科教旅游为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组团结构,实现基础设施景观化、城市风貌特色化、市民生活休闲化,打响“休闲中山”旅游名片,打造珠三角都市区3小时休闲区。
第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域协调发展。“市—镇”管理模式下,资源分散、镇区之间联动不足等成为制约中山发展的突出问题,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新的机遇下,更要积极深化改革,探索整合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途径,加快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作者系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
主动对接深圳 承接优质资源
杨庆星
深中通道的正式动工,标志着“中山—深圳”以及珠江东西两岸之间,即将出现一条全新的联通方式。
打通深中通道,首先带来的便是人才和资源的流动。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的崛起,使得当下连接东西两岸交通的北部交通枢纽负担极大,现有的交通线无法承担未来珠江东西两岸庞大的资源互动。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发挥一个产业转移承接枢纽的作用,优势巨大、责无旁贷。
当前,深圳的核心发展动力集中在高端技术设计、科技创新领域,当地极高的土地成本、生活成本,使得即便是最优秀的高端制造业,都被迫向外转移。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挤出效应,中山占据地理中心优势,应当主动、积极地对接,承接从深圳外溢的高端制造业,实现珠江东西两岸资源梯度对接、合理分配优质资源。
30年前,深圳也是以经济特区的身份,主动承接香港外溢资源,吸引人才落地并结合本地资源实现再培育,终而走出一条深圳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今,深圳也在不断向外输出过剩资源,而在这些外溢资源里,不乏华为、大疆等一流企业,主动把握这些外溢优质资源,并非妄自菲薄,反而巧妙地实现了转型发展新路径。对于深圳而言,高端制造业的向外流失是无奈之举,中山素为制造业传统强市,以专业镇为制造加工基地,是承载优质资源的客观优势。
站在逐渐成形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的角度,深中通道的建设意义更为重要,且影响深远。以往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集中于北部,以虎门大桥为连接带,如今已是超负荷状态。今年,港珠澳大桥成功建成,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直接连通;未来,中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实现东西岸资源全面化、多样化、深度化互动,此套交通网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中山应当对发展方向异常冷静、审时度势。中山拥有成熟完善的产业加工基础,但缺乏人才储备、人才培养基地。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能一味简单地照搬日本东京湾、美国旧金山两个既有模板。我们钦羡后两者已经成为纯粹的“脑区”,却往往忽视了它们多年发展过程中,在传统制造加工产业带与当地大学等人才创新带之间,恰恰形成了长期的优势互补、梯度对接,最终完全实现“脑区”的进化过程。
中山如今应当认清自己的发展定位,不能盲目以“脑区”作为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基地,直接跳向纯粹的创新驱动,跨度太大,发展道路充满困难且危险。中山应当在发展浪潮之中,牢牢把握长期积累的制造加工产业基础,把传统以镇为单位的小五金、家用电器制造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为高端制造业加工基地,这就需要主动对接深圳,承接优质资源。
(作者系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评价中心总监)
深中合力打造“创新 产业化基地”
李震
随着深中通道等战略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山将成为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的地理中心,与深圳合力打造“创新 产业化基地”将成为两市的最大利益结合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之中,中山市在宜居环境和特色产业集群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打造深圳创新的产业基地的条件。在宜居环境方面,中山是广东乃至全国较早践行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宜居环境建设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特色产业集群方面,中山已建成了一批优势产品和产业集群,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光电装备、北斗卫星及物联网装备、包装印刷设备、纺织机械、海工装备、电梯、游戏游艺设备等设备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形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包括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游戏游艺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中山光电装备与产品制造产业基地、中山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中山市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山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和中山市北斗卫星及物联网装备5个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面对深中通道这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中山要有足够的目光和勇气,协调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谋定而后动,有目的地培育一些高端产业。如果不能通过前瞻性的规划把生产要素留在中山,中山很可能会成为过而不留的通道城市。
中山应该在产业布局方面加强规划,尤其在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做好承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准备。比如在LED领域,中山在制造方面很强,深圳在研发方面很有实力。中山、深圳可以将研发和应用结合起来,一旦产业链的整合完成,在全国LED领域都会有话语权。再比如最近中山党代会提出“健康城市”规划,中山的健康基地和医药行业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如今的医疗器械与电子信息密切相关,中山可以借力深圳在硬件方面的优势,快速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深圳是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科技研发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成果需要产业化,但深圳的产业化空间有限,中山的制造能力可以承当这个角色。中山与深圳的合作不必拘泥于现有的产业,完全可以在一些全新的领域开展新的尝试,探索以中山为产业化基地、深圳为创新总部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任督二脉”
邵念荣
刚落下帷幕的中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陈如桂指出,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充分发挥中山沟通珠江口东西岸的枢纽作用,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在这样的背景下,深中通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该通道未来将打通珠江口东西岸、承接深圳,辐射西南,对于中山市的立体大交通一盘棋的盘活,对于珠中江融合,乃至对于整个粤港澳湾区建设的引擎起航,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位居“东风西渐”的地理桥头堡。在创新驱动战略方面,中山在人才素质、科技含量、资源要素整合等方面还有待提升,此次深中通道极大地缩短了“深圳—中山”的交通距离,这将为承接好深圳创业创新、科技服务等因成本高企引发的资源外溢,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和要素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未来,深圳方面将有一大批现代咨询服务业、小微科技创新型、金融分值服务及文化创意等企业入驻中山。与此同时,中山也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中山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方面需要内生发力,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外力嵌入。只有内外协同,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与开通,中山将在地理位置上,极大地拉近与深圳间的直线距离。与此同时,中山自身在环境资源、创业成本、生活环境方面,也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潜能和优势。中山与北部广州南沙、南部珠海横琴、东部深圳前海三者之间天然的连接与互动,边际拓展将给中山这片滨海新城和创新突破的“处女地”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而向南展望近日新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未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两者将各自以不同的功能发挥而交相呼应,即港珠澳大桥打通两个特区间的资源互动,深中通道打通东西两岸的联通障碍,两者各司其职、合理搭配,恰似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城市群的“任督二脉”。
当然,我们在看好深中通道在交通距离方面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客观理性,不能完全单一放大单体交通的功能,想当然地以为“交通能解决所有问题”。比起深中通道,东岸的惠州、东莞与深圳间,凭借市域版图的无缝连接,在城市融合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深中通道=深中同城”。融合是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山还是要练好内功、做好自己,把握“四个定位”,统筹市域资源,抓好创新驱动,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土壤、平台和能力承接外溢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联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硕导)
对接深圳,中山要主动补短板
梁士伦
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的开工建设,对于中山来说,意味着“大桥时代”即将到来。
按照规划,深中通道需要7年才能建成,未来的7年内,大桥还未连通,它能够为中山发展带来的“大桥红利”尚未兑现,我们设想的由深中通道促成创新要素在深中之间高效流通的情形,尚未成为现实。深中通道究竟能为中山带来什么?未来7年,我们要围绕这个问题加强研究。
目前,中山应该做的,绝不是坐等这座大桥的建成通车,而是应该更多地着眼于自身发展面临的固有问题,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把这个机遇真正成为推动中山未来转型升级的现实优势条件。
未来深中通道通车之时,我们自问能拿什么去承接好深圳的产业资本外溢,去吸引人才?我想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低房价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对接深圳,中山应该做的绝不是坐等深圳辐射带动,而是要主动补足短板,主动加强基础设施等等相关建设,加强中山市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做强经济、产业、文化……通过未来7年的发展,在经济、社会、产业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缩小与深圳之间的差距。补短板的同时,也要凸显中山本身固有的优势,例如我们优质的生态环境等优势要继续保持和提升。保证在深中通道通车之际,中山与深圳之间存在的各方面劣势更小,更多优势凸显,这样才能保证中山承接深圳辐射的能力,避免深中通道建成可能对中山造成的虹吸效应。
在深中通道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山还应该在对接深中方面另辟蹊径,比如加快推进中山港东移,开通中山港至深圳机场的航线,提前引流深圳对中山的辐射效应。
不仅推动深中同城化步伐,中山也要加强与周边其他城市之间的对接,尤其是广州、佛山等,推动广佛交通系统向中山的延伸,积极推动广州地铁向中山延伸,推动广佛与中山的同城化,从而让中山接受周边更广泛区域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拓展中山未来的发展空间。
要素的辐射有其规律性,这是一个双向辐射的过程。因为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深圳的高端创新发展要素,向中山等区域辐射;同样,相对于珠江西岸其他城市而言,中山在产业基础等多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相对优势,但同时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局限。因此,对中山而言,未来不仅要注重承接外界的辐射,也要重视将自身产业、资源等优势,加强向外辐射。
深中通道能够突破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连接不畅的瓶颈,其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仅靠深中通道这样一条公路大桥,想充分实现中山与深圳乃至周边城市之间的同城化,实际上也只能算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深中通道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既为中山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果战略思路不清晰,只是坐等红利,而不注重补短板,也可能错失良机,并且受到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7年的时间,中山应该增强危机意识,打好自己的基础,才能在承接辐射和向外辐射的过程中,更有底气。
(作者系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
深中通道将给中山制造业注入信心
蔡爱文
毫无疑问,深中通道对中山的制造业、乃至珠江西岸的制造业升级,都是前所未有的利好。可以说,深中通道将给中山制造业注入强大的信心。
中山传统制造业发达,深圳是全国创新创业基地。传统产业需要智能化、信息化升级,科技创新项目也需要实践应用基地,两个城市在产业方面有很好的结合点。一旦深中通道建成,深圳的创新资源将迅速向中山外溢。
家电行业是中山的传统优势行业,最近几年来家电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个智能化有两个表现,一是生产过程智能化,二是产品智能化。由于深圳、东莞在电子信息、自动化改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山家电企业纷纷在珠江东岸寻找新设备和产品研发的突破口。比如越来越多中山制造企业使用机器人和机械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深圳和东莞的松山湖高新区。
几年前我们为了开发一款智能产品,到美国硅谷寻找先进的电控系统模块,最后却发现,最合适的模块竟然来自于深圳。这个案例充分说明,深圳的科研实力完全可以给中山制造业升级提供动力。
高端人才,是中山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由于交通等因素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山企业使用高端人才的方式是“星期六工程师”,人才使用成本高昂。深中通道建成之后,中山的人才成本会相对降低。由于时空距离的拉近,加上中山宜居城市的优势,将使更多的高端人才愿意在中山工作,企业引进人才将更加容易。
除了中山的传统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产业也会因为深中通道的建设迎来发展机遇。相对于深圳和东莞,中山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更低。在南沙港铁路、深茂铁路等物流大动脉建成之后,以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物流优势,帮助装备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越。
从地理区位来讲,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角、民众为主的东部组团,向东可以承接深圳东团的优势产业,向北可直达广州南沙港,未来将成为中山的黄金地带。中山可以借鉴东莞松山湖的模式,在这个黄金地带大力发展电子技术、大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朝阳产业,吸引更多的深圳甚至东莞企业来中山落户。
(作者系中山湖南商会执行会长、志高厨电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