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阜阳样板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阜阳市委书记 李平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视察安徽时,明确提出了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嘱托和要求,为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我们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密结合阜阳实际,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五大专项行动”,特别是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专项行动,持续释放优美生态的新优势,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阜阳,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典型,真正让总书记讲话精神在颍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生态保护作为生命线,厚植阜阳样板的绿色屏障。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大力推进“河长制”“林长制”,为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森林都找到一个负责任的“监护人”。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成片造林12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50公里,一批又一批的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成为阜阳的“绿色名片”。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着力让“痛点”变“亮点”。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加快推进,绿色已成为阜阳的主色调。
把环境治理作为主攻点,擦亮阜阳样板的幸福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们持续增强环保意识、美学意识、标准意识,铁腕整治、强行入轨,全民发动、上下联动,打响了一场城乡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在城区,投资132亿元开展阜城水系综合整治,对城区45条内河进行全面治理,14条黑臭水体得到了有效治理。突出加高、加密、加绿、加彩,新增城区绿地1.1万亩,绿化总量持续增加,绿化质量不断提高。深入实施颍淮蓝天工程,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和大盘香禁燃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基本实现“零燃放”。在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三大革命”为抓手,95%的乡镇、91%的村环境保洁实现市场化运作。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使用,连续多年实现禁烧“零火点”。如今的阜阳,蓝天常在,绿水常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
把绿色发展作为支撑点,挖掘阜阳样板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不断转变发展观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第3位。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5%,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了“用两个废弃矿泉水瓶就能制成一件漂亮的T恤衫”的华丽蝶变。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阜阳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持续领先,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前列,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正在成为全省重要增长极。 把责任落实作为硬任务,担起阜阳样板的历史使命。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为更好地打好这场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特别是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这一法宝,颁布实施《阜阳市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条例》等多部规章,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色低碳成为主流价值观。认真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并将环境保护列入巡察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落实环保责任不力、失职渎职等行为,先后问责215人次。
生态立市 颍淮大地增和谐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阜阳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格局。
“治”“绿”并举 建设生态城市
春天的阜阳,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
晨曦初露,家住北京路附近的市民杨建军来到老泉河畔晨练,周边清澈的河水映衬着垂柳、石兰、女贞等花卉树木,格外美丽。 “以往这里都是垃圾,近几年经过治理变成了风景带,河水也变清了,咱老百姓住这心里可舒畅了。 ”杨建军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两年来,阜阳市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机制,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绿化提升行动,保障阜阳天蓝水绿,绿色发展。
阜阳城区境内河流纵横,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让城市更宜居,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该市围绕建设滨水园林城市,着力打造遍布城市内河的园林水系景观,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让污水变清流;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一五”末的23.5万吨/日增加到目前的50万吨/日;设立茨淮新河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全市境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多数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
围绕“绿”字做文章。2017年,阜城新增绿地面积690公顷,其中颍河综合治理景观初步展现,中清河游园景观基本完成,东环路等5条道路绿化、文峰路等3条道路行道树提升和南三角游园升级改造工程相继完工。今年,岳家湖公园、阜颍河公园、七渔河公园综合治理及向阳南路等7项绿化工程开工实施。 为更好地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阜阳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环保是第一生命”原则,开通环保热线电话,建立“蓝天卫士”监管平台,在环保部门设立“环保顾问”,在工业园区设立“环保门诊”,在企业设立“环保管家”,全天候进行环保监管,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生态先行 发展绿色农业
阜阳年播冬小麦700万亩以上,是著名的百亿江淮粮仓。本着生态优先的理念,如今的粮食主产区已经化身为绿色农业先行区,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叶寨村,这里的阜阳市新丰种业公司的小麦长势喜人。谈起绿色农业,公司负责人葛浩新介绍,他平均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斤,一年少用约120斤复合肥、30斤尿素。 “使用有机肥虽然短期投入较高,但可以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一季小麦少施用农药3次,而且有效培肥地力,利于长远耕作。 ”
既要保产量,也要注重绿色发展。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阜阳,从推进节肥节药行动开始做起。“推广科学施药,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进而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改善生态环境。 ”阜阳市农委负责人说。
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进程中,阜阳市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种养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和生态改善。该市颍泉区古西湖合惠专业合作社联社经营的是一个“林—草—鸡—菌—肥—粮”循环农业基地,在现代化的立体鸡舍内,记者看到自动采蛋设备把鸡蛋源源不断运出,另一侧鸡粪被自动传送出来、运送到附近生物发酵隧道,搅拌密闭发酵成为食用菌种植的基质。而在室内立体栽培区域,基质上种植的蘑菇已快成熟,等待收获。公司负责人周雷雷介绍:“种蘑菇后的基质又成为有机肥,用来种树和粮食。实现了生产过程废弃物综合利用。 ” 阜阳还以经营生态环境为目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特色,强化农业的生态、景观、社会功能,变水害为水利,发展适应性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阜南县利用蒙洼洪洼行蓄洪区的60万亩荒坡地、低洼地、水塘地,大量栽植杨树、杞柳,发展林下养殖、水产养殖,实现林、粮、牧、草、水产互生共存。
循环经济挖掘“金山银山”
用两个废弃矿泉水瓶,就能制成一件漂亮的T恤衫。这对界首市光武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来说,并不稀奇。公司采用国内首创、自主开发的再生聚酯直纺涤纶长丝技术,每年可以把上百亿只废弃塑料瓶,加工成质地光滑、手感柔软的化纤布,实现废弃物的100%重新利用。
在界首,循环经济已成为支柱产业。依托当地再生资源优势,界首着力培育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形成以废旧蓄电池再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田营产业园、以再生铝循环利用为主导产业的西城产业园,以及以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产业的光武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近年来,该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年均产值、税收增幅均在40%以上。
循环经济如今已成为阜阳的“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阜阳市主要负责同志说。
秸秆的处理曾经是困扰阜阳市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秸秆正通过一个个综合利用项目,化身生物质燃料、高能饲草、高效肥料等,变废为宝。粉碎、烘干、定型……几道程序下来,一堆秸秆很快变成一根根直径8毫米、长约6厘米的褐色圆柱状生物燃料。 “除了燃料棒,我们还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了高能饲草——周公草。 ”颍州区马寨乡的康桥农业公司负责人说,“牛羊直接食用秸秆只能获取其中20%的营养物质,而将秸秆加工成周公草,牛羊食用后能吸收90%以上的营养物质。 ” 秸秆邂逅高科技变身为高能精饲料、高热新燃料、新能源热电,不仅实现了价值裂变,还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2017年,阜阳市又谋划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库,目前已有80多个项目入库,这些项目全部运营后,每年可收集和转化秸秆上千万吨,将使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种”出生态新家园
“一个平原城市能化身‘国家园林县城’,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棵树一棵树种出来的! ”近日,记者来到颍上县采访时,当地群众纷纷说,“我们这里没有原始的野生林,如果不人工种植,哪有今天的绿色生态家园! ”
来到颍上,浓浓绿色扑面而来。高大的银杏树阵,挺拔苍劲;整排的香樟、朴树,郁郁葱葱;婀娜的杨柳,临花照水,妖娆多姿。整个城市给人的印象是水在城中、城在林中,鸟语花香、绿满全城。
利用襟淮带颍的水资源优势,颍上人用工匠精神打造人水相亲、绿水相依、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投资20亿元,建设18公里多功能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按照4A级标准建成10公里滨河景观带;规划投资26亿元实施外城河综合治理,复建6公里古城老街,高标准打造保丰河生态景观,实现河湖连通、活水进城;以百年名园“尤家花园”为依托,实施内部水系治理,绿化美化,建成匠心独运的花园小镇。
走进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高大的景观树阵、奇绝的果树古木、错落的长青灌木不时映入眼帘,如一幅五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卷,沿五里湖湿地徐徐展开。 生态美景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催热了颍上的生态旅游。以八里河风景区为龙头,颍上县整合明清苑、五里湖、滨河、保丰河景观带,带动迪沟、小张庄、焦岗湖、班草湖、三王村等生态村镇,串珠成链构建魅力城乡风景线,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颍上县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同比增长23.25%,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52%。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记者 安耀武 通讯员 朱贺 孙悦 袁栋 曹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