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科研基础条件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编者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日前发布,对2017年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5个省(区、市)、82个市(地、州、盟)、116个县(市、区、旗)等予以督查激励。其中深圳获得地市级激励两条,福田区获得县区级激励一条。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报将聚焦此次通报中提及的深圳亮点,总结其中的典型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科技创新遵循着0-1-N的渐进式发展规律。一个创新的点子,从发现、萌芽,再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令幼苗茁壮成长的“雨林”。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圳,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广聚天下英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按下了0-1-N的“快进键”。
发力基础研究补短板
由于建市时间较短,深圳缺少由国家布局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高等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被视为深圳科技创新的“短板”。近年来,深圳密集出台措施鼓励基础研究,努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源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深圳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方面做出如此部署: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加快核心技术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在深圳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中,除了规定对大学的科研条件平台和基础研究予以相对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外,还明确将对承担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任务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或3000万元的支持。
另一方面,深圳主动争取国地联合的方式组织重大科技计划专项,实施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创新项目,为深圳的科技创新赢得主动性和制高点。
2017年,深圳雄心勃勃地提出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等聚焦基础研究的重点行动。
一年之后,深圳建成了深圳市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多家诺奖科学家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在持续发挥作用。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数量达到1688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
高校、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和重要支撑。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基础上,深圳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新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一批高水平院校,开展基础研究的成员不断增多。
进入2018年,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喜讯频传。
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19家深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15个项目获本年度国家科技奖。在体现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的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中,深圳有7个项目上榜,占该奖项总授奖数的10.6%,这是深圳建市以来在该奖项取得的最好成绩。
1月19日,深圳市为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三家基础研究机构正式授牌。
1月31日,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建的“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正式建立。它是全国首家利用化学基因组学为核心技术,在肿瘤领域依托高校进行基础药物研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3月31日,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在同一天成立。前者将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后者将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力争成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主任梁永生介绍,今年将从多个方面发力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启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推进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国家基因库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新启动2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2家基础研究机构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1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新建1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组织重大攻关项目200个以上,着力突破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合成生物学等核心技术。
“雨林式”创新体系为科研解渴
3月31日,柔宇科技在深圳开张了其在华南地区的首家旗舰店,展示了在纸上写字就能“秒变”视频的智能手写本、弧形的柔性电子汽车中控、一触摸就会变色的柔性电子智能水杯等众多应用柔性电子及传感技术的创新产品。
这家曾成功开发出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径仅1毫米的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屏而声名鹊起的“独角兽”级公司,曾因为技术的颠覆性质而遭遇过无产品落地的困境。经过6年的积淀,如今已在新型人机交互领域交付了多款量产商品。
柔宇科技是深圳众多科技创新企业之一,其产业化步伐的背后是深圳发达的创新综合生态体系。
近年来,深圳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政策供给,搭建起“雨林式”政策体系,为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提供政策“弹药”,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这片政策雨林中,既包括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文件,又囊括了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一揽子措施。从改革科技体制、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对外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着力加速科技创新0-1-N的进程。
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以城市为基本单元而出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被视为新时代下深圳夯实优质营商环境的升级版政策。
3月24日,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出资设立的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正式亮相,首期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将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加速培育深圳天使投资、早期投资,满足深圳企业早期融资,助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通过持续的改革发力,深圳构建起财政资金、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态圈,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正迎来越来越多的“活水”。数据显示,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3%。
搭建高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据统计,深圳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2万家,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但市场对这些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新产品还需要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如果这个市场化过程不通畅,即意味着创新的夭折。换言之,在实现0-1的质变后,需要1-N的量变,完成市场化检验,才能完整地呈现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实际效能。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当科研机构完成了从0到1的科技创新与突破后,需要企业及时将创新技术进行应用,然后将融入了该技术的首台/套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这个产业链条在某种程度上既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也会影响源头创新的积极性。
这个“首台/套”老大难问题可以在深圳寻到应对之策。
深圳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中,专门在“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部分,提出创新政府采购机制,逐步推行科技应用示范项目与政府首购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推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
与此同时,深圳还通过举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等专业展会,为各类科技成果搭建产业化商贸平台。
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已经在深圳举行了19届,是深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重要代表。去年高交会吸引了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59.2万人次观众参观,共有1704项新产品和539项新技术首次亮相,一大批拥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前沿创新产品在高交会上找到了伯乐,实现了科研成果“1-N”的高效转化。
“从0到1是源头创新,是具有重大颠覆性质的基础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出现了新研究成果后,面临一个从1到N的过程,其中1到10是产业化,10到50是市场化、规模化。三者之间存在逻辑递进关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真正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注重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发明的源头创新,另一种是将技术、专利进行市场化的产业创新。
他建议,深圳可以争取一些国家级的重大实验室落户,借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同时可以借用PPP模式,鼓励高校、企业、新型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过程发挥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