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用于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的建设,促使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然而审计署关于此轮投资的事后审计却发现,在重点抽查的335个新增投资项目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为94.O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却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的不足,导致很多项目不能按期完工并投入使用,这进一步暴露出地方政府长期存在的资金匮乏问题。
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瓶颈的根本途径,当然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公共事业投入,我们不可能坐等财政收入的积累而错过当前的发展机遇,而且公共投入的不足反而可能限制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他们也遭遇过财政资金不足以支持公共事业投入的发展阶段,并且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面对这个问题,各个发达国家广泛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吸引多元化资本参与公共建设,比如美国的市政债券体系、法国的特许经营权模式、日本的财政和储蓄转贷等模式等,在融资理论和融资模式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技术普及尚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关于政府公共融资方面的著述更鲜有所见。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这些融资方式适合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以及如何运用等等。诸如此类的相关知识可能还比较匮乏。
本书在对国内外公共融资理论和实践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公共融资中常用的一些融资模式和融资工具,包括银行贷款、银团贷款、地方政府债券、国际援助、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和信托计划等,基本涵盖了地方政府在实务操作中可能涉及的各种融资工具。此外.本书还简单总结了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地方金融环境的建设,作为上述融资手段的应用主体和应用基础。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力求以通俗简明的语言,把相关的概念和模式讲清楚,并重点介绍相关融资方式的操作程序和应用实务,在各章节中还附加了一些经典案例,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如果通过本书能为相关经济建设部门的地方领导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进而为地方政府解决“融资难”问题作出一些贡献,笔者将不胜欣慰。当然此书也适合地方公共建设的其他各界人士参考。
由于本书涉及知识面之广,而笔者自身相关知识又颇为粗浅,因此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尤其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相关金融创新也一刻未停,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一定能代表当前的最新发展,部分观点甚至可能在读者看到时,已然不具备适用性。希望读者能在掌握相关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咨询,在实践过程中甄别运用。
中央财经大学的姚惠宇同学参与了本书第一至十章的编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2010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