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继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之后的又一投资热点。据统计,除西藏、青海之外,我国大陆其他29个省市区均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发达城市抢先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大力兴建创意产业园区并扶持其发展,被视为成功且有效的经验模式被其他地区所借鉴,甚至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由此,新一轮的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拉开了序幕。创意产业园区能否带来持续的社会经济效益,还需要静观其变,某些园区因开发过热导致了租金快速上涨、小企业纷纷外迁的状况,个别园区则一直萧条冷落,甚至有萎缩的趋势。作者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间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地的20多个创意产业园,在此基础上,分析创意产业园的开发模式和矛盾焦点,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出路。
1创意产业园研究概述
20世纪末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日益兴盛。为有效推动该产业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许多积极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营建创意产业园区。如英国的曼彻斯特,把部分区域划分为“文化育成区”,其目的是为了协助小型文化企业解决生产空间难觅、成本昂贵等问题。这些区域即可被视为创意产业园区的雏形,它们在盘活闲置厂房、带动周边地区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开发模式、经营管理、影响园区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园区的区位规律等方面。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将创意产业园划分为创意人士自发集聚型,政府主导型、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元主体合作开发型等3类开发模式。已有研究指出不同类型的园区开发模式各有利弊,但是这些研究还缺乏深入分析,尚需进一步的案例支持。有研究者认为,技术、人才和地域文化艺术性是影响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此外园区还应该具备开放、包容、多样化的人文环境。正因此,创意产业一般聚焦在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丰厚,具有丰富创意人才的世界级大都市,如伦敦、纽约等。在城市内部,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通常分布在交通便利、人才集聚的市中心区域,并且,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甚至内城的某些贫民区通常是其发源地或孵化器。由于创意产业内部的部门特征以及企业属性的差异,其区位规格与空间分布也有所不同。Hutton在对设计和创意服务行业的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时指出,知名的设计企业多集中在CBD,一般创意设计企业多分布在CBD边缘和内城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向内城区域外围、中等规模城镇扩散。然而,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创意产业理论构架与初步观点,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中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及其园区的发展路径和状态,还有待更深入的思考和检验。
2大城市创意产业园开发模式与集聚动力
2.1开发模式
创意艺术家、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是创意产业园区的3类开发主体。创意艺术家自发集聚构成各大城市创意产业园的雏形和早期开发模式。近年来,政府联合房地产商开展大规模的园区开发,导致园区数量、规模和增长速度均有质的飞跃,上海市最为典型。从园区的区位、场地等空间属性来看,创意产业园大体上有3种开发模式。
(1)“旧厂改建”型。
这类创意产业园多数是利用工业企业外迁后闲置下来的旧厂房或仓库改造而成。由于租金低廉,同时开阔宽敞的厂房空间及其所传承的工业历史感比较适合从事创意活动,早期这类园区吸引少数艺术家进驻,随后其他同行相继涌入。经过当地政府的扶持和认定,自发形成的创意集聚地“升级”成为正式制度框架下的创意园区。例如上海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北京798大山子文化艺术区、西安纺织城创意产业园区、成都“红星七号”创意产业园、杭州A8艺术公社等均属于此种类型。这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建园模式。
(2)“园中建园”型。
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集聚效应、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势,新建创意产业园,发展动漫、网络游戏、互动式软件等数字内容产业,或者高技术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部门。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上海乐山软件园、成都高新区内的数字娱乐软件园和杭州高新区内的数字娱乐产业园等。
(3)“旧园升级”型。
这种开发模式实际上是将原有的工业园区冠以新名,并借此带动园区二次创业及产业升级。因此,老园区一方面注重文化创意要素向传统产业渗透,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加速传统产业中创意设计环节的社会分工,以此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现代纺织创意设计园区就是在原上海国际家纺园的基础上打造而成,旨在逐步由家纺产业向集研发设计、生产、零售、会展、时尚发布、海外市场拓展于一体的现代纺织产业服务区发展。
2.2集聚动力
创意产业部门繁多,属性差异较大,因而各产业的区位规格也有所不同。从当前各大城市创意产业园的区位环境来看,园区企业集聚的核心动力大致有以下4类。
(1)依托消费市场。
这类创意园位于城市商圈内,园内企业主要从事创意产品销售。事实上,园区并不是企业的创意中心,只是创意产品的营销窗口和市场信息集散中心,它将散布于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创意中心与产品终端市场联系起来。例如上海市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和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即属于这种类型。田子坊利用最富上海建筑特色的石库门内的原街道办工厂厂房,以及地处田子坊旅游商圈的地理位置,引进已故的陈逸飞先生的创意工作室,以此为基础集聚了众多艺术类创意产品的展览与销售部门,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2)依托创意源地。
这类创意园主要利用创意专业类院校的创意资源,包括教师、学生等创意人才,以及创意基础设施,加快实现高校创意资源的商业价值。有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周边的创意产业园是在自发集聚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例如上海同济大学以南的赤峰路就自发形成了长达860m的创意设计一条街,集聚500家设计企业,创意设计年产值近30亿元。另有一些则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其他机构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投资。
(3)依托技术高地。
这类创意园以数字内容开发为主,需要信息多媒体技术的支撑,因此多数园区建在高科技园区或大学科技园,也是高科技园区新的增长点,为“园中建园”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4)依托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靠近传统工业区,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创意资源和技术服务。例如上海工业设计园和北京设计资源协作(DRC)园的兴起则与周边地区的工业传统和工业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两个园区将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定为自己的发展重点,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
3大城市创意产业园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3.1园区功能定位不清、产业同构
各地对创意产业的热情及期望较高,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争相进入这个领域捕获新的发展机遇。竞相上马的创意产业园在建设之初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尚未真正把握住当地的创意资源以及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主要集中在咨询策划、设计服务、电信软件以及工艺时尚等少数几个热点领域(尤其地理邻近的沪杭两市在这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此加剧了地区间的过度竞争和效益损失。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尚未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不同行政单元出于各自利益驱动,造成创意园区数量增多,多数园区主导产业不清晰,有企业无产业,特色不鲜明,园区在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功能方面的定位模糊,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有效利用率较低。同时,单个园区规模小且地理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
3.2沿袭传统工业园区的引资套路
理论上,创意产业园主要依托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固定资产比重相对小得多,其投资回报也并不在于租金,更在于增加就业、专利和文化交融等综合效应。这是创意产业园与传统工业园区的区别所在。然而各地在挖掘创意资源潜力的同时,也沿袭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区外资本寄予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招商引资,甚至以承接跨国公司转移出的创意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为目标。实际上,这种制造业的发展套路并不能真正促进地方创意资源的富集与开发,相反,对创意人才培养与吸引的忽视,以及过分强调或依赖资本引入,可能会沦为全球创意空间中的制造车间。一些城市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就是被国外跨国公司的少数几个代工厂所控制。
3.3园区兴起异化的地产经济
在以开发商为主的开发模式中,一些开发商以低于周边房租的价格与原厂房及仓库所有者签订合同,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当作筹码,实质上充当着通过转租赚取租金差价的“二房东”角色。一些原本不具备保留价值的老厂房也成为目标。与此同时,不少园区采取资本运作方式,投入大量资本精细装修,以此来提高租金或物业管理费用,实际上借创意产业之名发展房地产。此外,即使一些由文化艺术创意家开发改建的园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地租也快速上涨,使原来租金较低的区位优势日益削减。由于地租及相关配套服务价格增长过快,大大超过小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迫使企业不得不迁出园区,也“使得小资本额创业者和普通市民的进入更艰难”。
3.4商业服务与文化创意争夺空间
创意企业的大量集聚推动着商业配套服务的发展。但是,开发商的逐利本质通常使其增加商业服务设施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没有严格按照招商书上的租用条件设立门槛,更难以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园区开发。这一方面使园区企业鱼龙混杂,园区建设名不副实。一些需要孵化和培育的小型创意企业被挡在创意园区之外,创意产业的链条由此被隔断。另一方面也导致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规模过大、数量过多,挤占了本来就有限的创意发展空间。而且由于这些服务设施主要面向园区内部企业,因此有限的需求容量反过来也导致服务设施的大量闲置和浪费。
3.5土地产权不清影响园区发展进程
尽管改造闲置厂房被当作创意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然而多数情况下,由于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工业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甚至企业回迁,造成部分创意园区的规划建设进程受阻。例如,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在利用闲置老厂房进行创意园改造过程中,原企业的搬迁计划变更使得园区改造受阻,并且有缩小的迹象。北京宋庄画家村出现的小产权纠纷事件,正是由于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土地增值后,创意企业与原业主引发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尖锐矛盾。调研还发现,数量过快增长的创意产业园扰乱了土地市场,对土地使用规范与土地管理,以及城市整体规划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问题成因:市场机制与政府治理的缺陷
4.1市场规律的作用使然
尽管地价上涨对创意企业的发展不利,尤其容易使尚需保护的中小型创意企业遭受重创,然而,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更倾向于确保具有商业潜质的创意资源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并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推进创意产业的空间重组过程。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性意味着城市闲置空间的地租价格不会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价格上升的最终趋势决定了只有商业价值较高和盈利空间较大的创意项目才能在城市中心区存活并发展,那些盈利能力较弱的创意企业将从中心区撤离,流向城市边缘区,形成新的集聚地。此外,我国大多数城市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如果创意产业难以向传统产业渗透,那么其市场需求还比较有限。在这种条件下,人为推进的发展方式更易引起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争夺土地资源,或者圈定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4.2政府规划与监管乏力
不少创意产业园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尚未充分估测市场需求与现实条件,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新的“政绩工程”。甚至个别创意产业园是地方政府直接授意,企业非理性状态之下的投资决策,很难真正投入精力去管理和维护。上海调研中发现,不少园区的实际发展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市场宣传的繁荣景象。此外,少数匆匆上马的创意产业园区由于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当中,难以保证其用地的合法化,容易引起产权纠纷并进而影响园区持续发展。园区税收、扶持等各种政策和其他配套系统不够完善,缺少后续资金的支持,专业推广和品牌管理能力低下,导致创意企业发展缓慢。另有一种情况,政府旨在创造宽松的创意政策环境,但又难以把握宽松“度”,对入园企业的门槛设置过低或界定模糊,尺度既不明确也不统一,结果出现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
在园区建设管理方面,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政府一方面希望各种资本介入,由开发商主导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过多渲染其盈利空间。同时,又延续以前政府管理中通行的“工商局办市场”的方式,把自然形成的商贩集市也纳入官办市场。两方面的结果难免促发园区“地产热”。
5大城市创意产业园的改进策略
总体上,我国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园仍处于成长初期,园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市场规律与地方发展意愿的冲突,另一方面也透射出政府治理不当及由此引致的市场投机行为。鉴于此,提出以下3点改进策略。
(1)明晰地方政府职能,加快创意制度环境建设。
第一,构建与地方原有产业相互渗透的创意产业体系。在当前发展阶段,各地方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意产业与原有产业的互动渗透。创意产业是一个巨大产业群,创意成果往往可以成为其他产业的要素投入,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因此,各园区的主导方向应侧重对原有产业具有改造与提升作用的创意产业。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文化部门之间的界线被逐渐打破。尤其多媒体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型创意产业表现出较快的成长性,对传统产业能够产生较深的渗透力与融合力。
第二,将园区建设纳入城市/土地规划当中。创意园区兴盛发展越来越需要得到制度保障,从而可以获得公共空间、土地、资本等稀缺资源。尤其可以利用当地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修编的时机,使园区规划建设进入地方法制化轨道当中,从根本上解决可利用的旧厂房或仓库规模较小的问题、创意园区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冲突,以及园区迅速扩张之后面临着周边集聚环境恶化、服务设施配套跟不上的双重矛盾。
第三,加大城市整体创意环境治理力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自人的创造力以及与技术、经济、文化的交融。因此,政府除了在租金和税收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之外,还应在创意公共平台建设(例如模具制作、产品展示、互动游戏软件测试平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提供创意基础结构,包括高品质的大学、研发设施、风险投资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保障,还要创造能够吸引创意人才的条件与环境。尤其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更需要提供更有效的政策保障。
此外,地方政府在园区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应加强监管并加快创新,联合创意艺术家、房地产开发商、土地所有者及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多方协商并参与的开发模式。
(2)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供需匹配与均衡是创意产业园的生存基础。创意产品贵在原创性,然而市场前景通常又难以预知。园区具有原创型知识孵化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功能,园区管理者不能盲目、简单地复制其他地区的样板产业,而应该充分认清城市创意供给能力,提高宏观战略决策水平,引导园区瞄准适宜的目标市场,培育具有市场增长潜力的创意产品,从而使创意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职能部门。
进一步而言,对于发达的大城市,其工业化水平较高,产业辐射力较强且有结构转型之需,因此,更应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吸聚优势创意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型创意产品,并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小城市来说,除了注重开发特色原创型创意产品之外,通过为大城市的创意产业提供配套服务,或接受国外创意产品链上的某些环节代工,均不失为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但一哄而上、片面强调或过分依赖国际代工的同质化发展模式值得慎重考虑。
(3)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挖掘地方创意资源优势。
集群式发展是促进园区内部创新和提升园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和企业的行为,更需要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等集体的互动,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因此,创意产业园应该注重将创意人群的日常行为与工作方式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宽松环境,具有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
创意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各创意巨头通过跨产业、跨区域投资,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全球价值链条,形成新的地域分工格局。动漫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即是一例。此外,创意产业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在呈现全球性特征的同时,也愈来愈强调地方性特征。这对我国大城市则意味着,可以充分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和创意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因此,如何以企业的创意资源而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要素优势来吸引外资,凸显城市创意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当中,才有望打破传统制造业领域内的全球分工格局、迈向价值高端。